【摘 要】
:
本文以日语中表达“体”的汉语词缀“前”“中”“后”为研究对象,对其意义和用法进行了考察。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课题,围绕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其不足之处,提出本论文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日语中表达“体”的汉语词缀“前”“中”“后”为研究对象,对其意义和用法进行了考察。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课题,围绕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其不足之处,提出本论文的观点。同时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以及本文的独创性。本文的研究对象中汉语词缀表达“体”的形式有两种:一是与助词共现使其自身具有格支配的功能的情况,二是在句中与主句谓语动词的主语一致的情况。第二章围绕“中”展开论述,首先考察了“中”的前接二字汉语词的语义特征,表示抽象关系“作用意义”的词汇占所有汉语词的比重最大,表示“精神及行为”的汉语词所占比例次之。与“二字汉语词+中”共现的助词有「が、から、で、にて、と、を」。本章还将“中”的用法与「シティル」的用法相比较,归纳了二者在表达“体”意义时的异同。第三章围绕“前”“后”展开论述,与前一章相同,首先就前接二字汉语的语义特征进行分类归纳。“前”的前接二字汉语词中表示抽象关系“作用”的词汇较多,占比达34%;而“后”的前接二字汉语词的意义分布则相对均衡。与“前”共现的助词有「が,に,へ」,与“后”共现的助词有「が、か、ら、で、に、と、を、ょり」。最后考察了“前”“后”分别与[スル」「シタ」的意义用法的异同。第四章将“前”“中”“后”进行比较研究,“中”“后”可以与表示长期重复动作的词相结合,而“前”不能,这是因为“中”“后”对时间的限定作用强于“前”。第五章对全文进行总结,简明概括了本文得出的所有结论,并阐述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的研究课题。
其他文献
反问句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问句形式,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尤为常见,是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必然会遇到的、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反问句类型众多,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较高,情况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博大、精深的古文化之国,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中华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一大批光辉灿烂的伟迹。这些伟迹饱受岁月洗礼,却因保
“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理论的核心要求,指一部完整剧目,在结构上,紧紧围绕一个情节主题,在一天之内、一个地点展开故事。而故事漫画是呈现在纸面上的戏剧。借助“三一律”
Lakoff&Johnson于1980年发表了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该书用一种全新的视角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阐释隐喻,指出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的本质是
本报告为一篇关于中柬合作工程初步设计书的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原文为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援柬埔寨体育场项目的初步设计报告,其目的是对该体育场的设计依据、工程概
张家港地区民间舞蹈《摸壁鬼》于2001年列入《中华舞蹈志江苏卷》。舞蹈《摸壁鬼》流传于沙上地区一带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它是由南通随移民传带过来的。《摸壁鬼》是一种具
汤文选先生(1925-2009)以坎坷的人生为铺垫,阅尽沧桑,他克服重重艰难,坚持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在遭逢的特殊时代背景和际遇之下,在“是否反对旧中国画”“如何运营与西方绘画改
中共中央决定成立雄安新区,使得保定市的容城、雄县、安新及周边地区迎来历史性的巨变。本片纪录了高碑店大义店村的传统民俗仪式冰雹会以及雄县小庄村的散灯花活动。通过对
阴沉木特殊的形成过程,决定了其造型多变、质地致密、肌理丰富的物性特征。传统意义上的阴沉木雕刻,一般包括因材施雕、因物象形、因势造形等多种造型手法,大多情况下,这三种
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翻译材料选自《科学与技术》(第一章至第五章,约2万字)。它主要讲述了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学习科学和技术,书中不仅包含了教育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