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我院开展的《不同人群对于高危儿过渡期护理真实体验质性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并且构建一套科学的、合理的高危儿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护理方案,此方案建立医院-社区-家庭的协作机制、规范各环节人员行为、优化高危儿过渡期护理服务,为高危儿提供连续的有效的过渡期护理服务。方法1、本研究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大量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了解当前国内外高危儿过渡期护理服务发展的整体情况,同课题小组成员进行积极地讨论和意见交流,初步构建高危儿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护理服务方案框架。2、经过两轮Delphi专家咨询,确立各维度、条目及内涵结构,最终形成高危儿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护理方案框架图,运用SPSS17.0软件对所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对专家的咨询内容进行可行性检验。结果1、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回顾及理论分析法等构建的《高危儿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护理方案》初稿,内容一共包括6个维度、5个一级条目,49个二级条目,将初稿作为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内容。2、在研究过程中一共开展两轮Delphi专家咨询,确立最终的框架体系,其主要内容包含方案目的、实施机构、组织结构及时间界定、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实施途径、核心服务内容六部分,共6个维度、5个一级条目、56个二级条目。运用优序图法确定了各个维度的权重。3、Delphi专家咨询可靠性分析:第一轮发出咨询问卷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3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提出建议的专家为25人,所占比例为73.33%;第二轮发出咨询问卷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30份,有效率为100%,提出建议的专家为5人,所占比例约为16.67%,此结果表明,所咨询的专家对于本课题具有较高的认同性。咨询专家组中,专家整体的权威系数为0.863,个人系数在0.725以上,根据此数据可以判定,参加本次问卷咨询的专家在此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问卷咨询过程中,一般要求变异系数小于0.25,并且这一数值越小,说明专家群体的协调性程度更高。在本课题研究中,第一轮咨询结果的变异系数在0.051~0.264之间,平均值为0.127,第二轮在0.051~0.191之间,其平均值为0.110,由此可见,第二轮咨询的专家协调程度更高,其意见更加统一。协调系数W值应当在0~1之间,对于同一组指标及同一组咨询专家来说,W值越大,表明专家的协调程度越高。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由于两轮咨询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变化较大,因此W值无直接可比性,但对两轮咨询的数据进行分析,对全部条目评分的协调系数W,经过统计学检验后,均达到显著性(p<0.01),则表明两轮咨询后专家意见的协调性好。结论本研究根据质性研究的结果,结合相关理论形成了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经过两轮Delphi专家咨询修订了“高危儿医院-社区-家庭过渡期护理方案”。本研究分别从医院服务、社区服务、医院社区合作服务、各服务机构之间信息共享及高危儿照顾者参与到过渡期护理中等多方面考虑,构建了一个医院、社区和家庭共同参与到过渡期护理中的框架,旨在满足高危儿过渡期不同阶段的需求。所构建的过渡期护理框架体系中体现了整个护理过程的核心特征:关系、信息、管理的连续。1、该方案明确了过渡期护理的目的、实施机构、组织结构及时间界定、医护人员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确立了高危儿过渡期护理的实施途径及具体的核心服务内容。2、该方案通过医院与社区建立信息传递途径、构建网络平台、成立微信群、医院护士对社区护士和高危儿照顾者进行培训、医院护士及社区护士对高危儿进行家庭访视、医院护士进社区进行讲座等方式使高危儿过渡期护理服务变得更加具有实际可执行性。3、该方案提出了医院与社区之间进行互动指导、两者服务有效衔接的构想,并且强调社区在高危儿出院后护理中的重要作用。4、通过该方案制定了个性化出院计划单、新生儿居家适宜技术(课件+视频)、新生儿护理手册及健康教育手册,并制定了《提升高危儿出院家庭准备度流程图》、《高危儿出院后社区过渡期护理流程图》,该方案使过渡期护理服务能够满足高危儿不同阶段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