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互动作用下发达地区城郊村的城市化与现代化发展——以济南市王舍人镇冷水沟村为个案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bo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初期,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略,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主要针对我国日益严峻的“三农”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分割的制度和政策,形成了城乡分立的二元结构,是“三农”问题不断加深的重要原因。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跳出“就农村论农村”的思维模式,用城乡统筹的思路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政策,实现城乡之间的互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达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原来的村庄逐渐被圈入城市范围,但其社区管理体制和人员管理办法等众多方面均未完全纳入城市体系,由此形成为一种独特的非城非乡的过渡型社区-城郊村。在中国,城郊村并不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短暂现象,而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种社区类型。 本文围绕一个处于济南近郊的村落--泠水沟村进行研究,该村是济南周边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程度比较高的一个村庄。本文试图通过描述该村的现实情况,来铺陈现代中国农村发展轨迹的状态之一,以“大背景,小缩影”来透视中国农村改革与实践的丰硕成果和潜在问题,以求丰富发达地区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并且能对其它地方农村的发展有所借鉴,为国家在制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相关政策时提供一些可靠的依据。本文将理论分析和个案解剖结合起来,利用构建的理论与方法来审视和解剖冷水沟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借鉴城乡互动理论中动力机制和制约机制两方面展开论述。动力机制主要从外部拉力和内部推力两个方面来结合冷水沟的情况进行具体阐述,在动力机制引导下达到城乡一体化理论中在经济、社会、文化几方面的过渡。制约机制从文化因素、政策因素、体制因素、企业因素四个方面结合冷水沟村的实际说明存在的问题。然后,指出城郊村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的相应对策。最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冷水沟村正处于城乡一体化过渡状态,并就这个过渡状态下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处于“正式”经济体系之外的乡村私营企业跃居为中国经济增长最迅速的部门之一,成为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乡村私营企业囿于自己特殊的环境,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首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全面推进社会主
学位
“佛事”是如皋市雪岸镇当地的一项传统丧葬习俗,在海安县、如东县、东台市等地区也普遍存在。各地在做佛事的细节上有一些区别,但做“佛事”都是丧葬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
当前,始于2008年的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趋于缓和,世界主要经济体已经逐渐的走出低谷,表现出平稳的回升势头,但这并不能够说明我们已经彻底摆脱了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