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据信息进入云时代,以往陌生的云搜索、WIFI都变成了耳熟能详的网络热词,互联网乘着商业化的春风,迅速的融入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影响和改造我们的现实社会。近些年,各种移动网络交流平台也应运而生,互联网完全成为信息交流的核心平台,成为网络群体互动的重要场域,但伴随而来的无序意见表达和情感宣泄,也使之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增加了社会管理的成本。本文以定性分析为主,辅以案例分析和定量分析,选取了“邓玉娇事件”、“华南虎事件”等我国主要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六个部分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定义、特征、类型、形成过程与演化机理以及引导防控的对策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为解释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作了系统的阐述。第二部分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优势与不足,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第三部分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入手详述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四个特征,同时从类型学、网民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目的这两个方面简要归纳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类型。第四部分将网络群体性事件分为潜伏期、引发期、发展期、爆发期和消亡期五个主要阶段,分析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和典型表现特征。提出了焦点型、诱发型、泄愤型、网络主导型四种发展模式和网络审判、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网络恶搞、网络集会五种爆发类型。并结合定量分析和案例分析两种方法,对2009年5月12至6月16日期间新浪论坛有关“邓玉娇事件”的相关议题进行了编码和数据统计,佐证了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过程划分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第五部分剖析了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演化机理,从角色扮演、利益博弈、心理机制三个方面对当事人、公众、媒体、政府共同推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演化发展做了大量系统的阐述。第六部分基于“把关人”理论为引导和有效防控网络群体性事件提出若干建议和新的思路。提出要以政府把关为主,网民自我把关和媒体(网站)把关为辅的宏观思路和重视网民行为规范、加强媒体舆论引导、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推进网络技术更新、健全网络舆情预测与预警常态工作机制等五大具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