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在四大国有银行收缩县以下网点、邮政储蓄银行只存不贷、政策性银行扶持力度有限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成为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从50年代初创办至今,农村信用社一直承担着服务“三农”的功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农信社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从而限制了其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虽然由国家主导的多次以合作制规范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三农”的资金支持,但是其中也不乏失误。2003年国务院出台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预示着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拉开了序幕,国务院将此次信用社的改革目标定为明晰产权和服务“三农”,并确立了“因地制宜”的原则。2003年4月,浙江宁波的鄞州农村合作银行成立,之后这种以股份合作制为产权基础的农村合作银行被政府予以肯定,并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推广。为了深入分析这种农村合作银行模式的运行机制,并验证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是否能够化解扶持“三农”与追求利润最大化之间的矛盾,本文拟以鄞州农村合作银行为案例,分析其改制的动因、模式的确立、改革的绩效,期望能够对我国其他地区的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证支持。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信用社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和信用社执行支农功能的角度来梳理信用社存在的问题,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做出分析。第二部分通过政府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博弈分析,揭示农村合作银行出现的制度性原因。农村合作银行的出现,并非是某一单一主体的决策,而是各利益相关主体博弈的结果。第三部分以宁波鄞州农信社为个案,通过外部宏观背景和内部微观经营两个层面分析鄞州农信社改革的动因。并通过与常熟的对比,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来剖析鄞州农信社的改革模式选择。第四部分是从覆盖面和补贴依赖指数两个指标对鄞州农信社改革的绩效进行系统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