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方哲学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先后发生了两次哲学主题的转向,它们对西方哲学的发展都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发端于二十世纪西方的第二次哲学主题的转变是哲学的语言转向,它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不仅实现了哲学研究主题的变革,也直接促成了符号学研究的开端与发展。语言转向使符号学蓬勃兴起,并扩展到哲学、美学、心理学、逻辑学等理论研究的诸多领域,对当代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思维模式和西方社会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早期的符号理论主要侧重于对符号进行逻辑分析,直到卡西尔时才又回到了对文化和人的说明上。符号在这里不再是指逻辑形式,而是指人的文化创造形式。苏珊·朗格的文化哲学直接继承于卡西尔的符号哲学。对人的符号创造活动的哲学批判是卡西尔与苏珊·朗格理论思想的共同主题。卡西尔将康德的理性批判扩大到整个人类文化领域,对人类文化中蕴含的人的生命存在的本质及其规律展开了探索和研究。苏珊·朗格则将卡西尔的文化批判发展为艺术批判,以艺术为本体对人的符号活动展开了哲学批判和反思,探究艺术中凝结的人类生命存在的本质和人类生命活动的规律。然而,苏珊·朗格的艺术批判绝不是对卡西尔文化批判的简单延续,而是通过对卡西尔哲学思想的合理扬弃和全新改造在哲学批判的维度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卡西尔是从新康德主义出发的哲学家、受新康德主义认识论的影响,他以认识论的角度实现对艺术本质的追求、以理性主义的角度去理解艺术活动,对艺术问题的研究既缺乏整个思想体系上的充分重视,又缺乏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苏珊·朗格则剥去了卡西尔笼罩在艺术上的认识论外壳和理性维度,把艺术提升为文化哲学的本体范畴,将艺术看成是人的本体存在方式,赋予艺术以本体论意义。对艺术本质的反思和批判是与人的本质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对人的存在本质及其存在方式的研究是苏珊·朗格艺术批判的真正主题。艺术的本质与人的本质是相互规定的。苏珊·朗格以人的本质来规定艺术的本质,把艺术归结为人的本体的存在、文化的存在。同时,她又通过探究艺术的特征及其内在规律来确立人的本质所在,以艺术现象学来说明人的生命活动的特征和规律。她将人类的主观精神世界视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以艺术为本体,向内探寻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特征和规律,从而将卡西尔研究人类文化创造一般规律的文化现象学发展为人类主观精神世界如何在艺术中实现对象化和客观化的艺术现象学,阐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如何在艺术中实现对象化和客观化的独特规律。从总体上看,苏珊·朗格从艺术符号的创造性,艺术符号的表现性和艺术符号的构形性这三个层面揭示了艺术符号的现象学特征,这三个层面构成了苏珊·朗格艺术现象学的主要内容。在艺术符号的创造性问题上,苏珊·朗格主要揭示了符号的一般本质和符号功能的分化,说明了艺术符号的创造性根源于人类自我创造的生命本质。符号是艺术的一般本质,也是苏珊·朗格艺术批判的理论基点。苏珊·朗格首先对符号的本质和人类符号活动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说明。符号创造是人类生命存在的本质属性。人类通过创造符号肯定和确证了人的存在,实现了人类从自然存在到文化存在的超越,完成了人类自我创造、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的生命过程。符号思维与符号活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两个基本方面。符号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符号活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人类只有在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完成创造符号的生命活动。在阐述和说明了符号的一般本质之后,苏珊·朗格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对人类创造符号的生命活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不仅考察了人类的原始符号形态——隐喻思维,而且揭示了符号功能的分化——推论性符号与表象性符号分别执行着符号的理性功能和感性功能。以语言和科学为代表的推论性符号是符号理性功能的充分发挥,它指向外部的客观现实,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与关系的反映。以艺术为代表的表象性符号是符号感性功能的充分发挥,它指向内部的主观现实,把人类的主观精神世界转变成可以被感知的外在形式。符号功能的分化是人类发展与进步的产物,它根源于人类生命活动的双重向度,是人类思维二重性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在对语言和科学的考察中,苏珊·朗格发现,尽管推论性符号在确证人的生命本质、发展人的生命活动方面意义重大,然而推论性符号一旦进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就宣告了失败。这是因为,推论性符号以外在于人本身的客观现实的尺度来衡量人的主观现实,以对人类经验的缩写与简化为特点,因此舍弃了人类经验中的直接性、丰富性和多样性。这决定了在认识和把握客观物质世界上所向披靡的理性思维和推论性符号不能为人类主观精神世界的表达提供一个充分而准确的认识论基础。因此,惟有在推论性符号系统之外创造和发展一种全新的符号形式,才能实现对人类感性生命的生动还原和真实表现。这一任务最终是由表象性符号的典型代表——艺术来完成的。在艺术符号的表现性问题上,苏珊·朗格阐释和说明了艺术是人的内在生命世界即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对象化和客观化,并对艺术与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关系做了更为严格的规定和说明。人的内在生命世界集中表现为人类的情感活动,艺术对人的内在生命的表现毋宁说是对情感的表现。艺术与情感是紧密相关的。情感既是艺术创作的动力,也是艺术创造的内容,还是艺术的目的和最终归宿。苏珊·朗格首先对情感做了全新的理解和说明。情感与人的感知相联系,是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它植根于人类主观经验的感性基础之上。情感还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建立在生命有机体的生理基础之上。这使得作为人类生命活动结构特征的生命形式也是人的内在生命世界的基本特征,具有有机性、运动性、节奏性和生长性。艺术对人的内在生命世界的表现使得艺术与人类生命活动具有内在相关性,艺术也因此具有有机性、运动性、节奏性和生长性的基本特征。接下来,苏珊·朗格对艺术中包含的情感内涵做了严格的规定和说明。情感有个人情感与人类情感之分。艺术不是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而是对人类主观精神世界的一般本质和内在结构的表现。人类主观精神世界的一般本质和内在结构就是人类情感,它具有普遍性和概念性的基本特征。在艺术符号的构形性问题上,苏珊·朗格阐述了艺术对人的内在生命世界的构形规律,阐释和说明了艺术对人的内在生命世界的表现不是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而是有据可循、有理可依的。对人类经验的抽象构形是符号的基本功能。艺术对人类主观精神世界的符号抽象分别在艺术符号的内在结构、创造方式和认识方式上具有独特属性。从符号的内在结构上看,艺术是一种情感形式,表现为一种意向性结构,具有符号意义的自明性。从创造方式上看,艺术是一种幻象形式。艺术形式有内在与外在之分。感性表象是艺术的外在物质形式,是艺术形式的物质载体。艺术幻象是艺术的内在精神形式,是艺术形式的本质要素。从认识方式上看,艺术是一种直觉形式。艺术认识的基本手段是直觉思维。直觉是人类基本的理性活动,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手段。因此,艺术认识遵循直觉思维的逻辑规律,它由艺术知觉、艺术想象与艺术抽象所组成,遵循超限定法则与节缩法则。通过阐述艺术现象学,苏珊·朗格阐发了艺术本体论的基本思想,进入到生存本体论的理论视域之内。生存本体论将人的生命存在与生命活动置于哲学本体的首要地位,将哲学研究的主题从人类理性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转变为对先于理性的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探究,将哲学研究的方法从对人的存在实体的追问转变为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探索。艺术本体论是以艺术为本体对人的存在及其文化的思辨、追问和反思。她把对艺术的探讨追溯到人的生命存在,力图说明艺术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关于人的本真存在和自由发展的本体论命题。由此,苏珊·朗格将艺术的本质从人类的认识方式提升到人类的存在方式,将艺术这一文化形式的地位与价值从认识论和知识论的范畴提升到本体论和存在论的层面,从而进入到生存本体论的理论视域之内。苏珊·朗格以艺术为本体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解答,批判和超越了传统西方哲学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形而上学的思维路向,有力的批驳和合理的扬弃了自然本体论和理性本体论维度下的传统哲学对人的存在本质问题的界定和说明,将对人的存在问题的批判和反思从自然的人转变为文化的人、从实体的人转变为功能的人、从理性的人转变为情感的人、从现实的人转变为理想的人。在批判传统本体论、揭示人的存在的非理性特征、阐述符号的感性功能等方面,苏珊·朗格的文化哲学思想具有独创性和进步性,对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传统西方哲学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引导人类对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关注和探索,从而极大的拓宽了文化哲学的研究视野。然而,苏珊·朗格的思想深受卡西尔人类文化哲学的影响,不可避免的带有康德哲学的烙印。其先验主义的基本立场决定了其文化哲学与建立在感性存在论基础之上的马克思的文化哲学之间的根本区别,表现出了其文化哲学的局限性。苏珊·朗格将人的存在归结为精神存在、将人的生命活动归结为创造文化的精神活动,进而在艺术问题上忽略了艺术的社会属性、无视艺术与经济、政治、历史、民族等社会因素之间的密切关系、否认了艺术对人类社会的批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