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观察脑梗塞病人在不同病程时期的13NH3脑血流灌注和18FDG代谢的变化关系,亚急性期出现的局部再灌注与组织坏死之间的联系,灌注、组织代谢及细胞存活的关系以及对临床诊断和判断预后的价值。2.比较18FDG和18FET PET在垂体腺瘤和胶质瘤诊断中的作用,为今后临床PET脑显像剂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对象和方法: 正常对照8例,(男3例,女5例,年龄25-55岁,平均年龄39.7±11.8岁),均行13NH3和18FDG PET脑显像。脑梗塞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11-68岁,平均年龄51.8±15.2岁),全部病人均行18FDG PET脑显像,共35例次,其中9例同期行13NH3 PET脑血流显像,共22例次;4例进行了定期系列随访(发病0-2天、3天-1周、2周、3周、1月、2月、3月及12月)。30例垂体腺瘤(男8例,女22例,年龄16-68岁,平均年龄36.4±12.5岁)全部行18FDG PET脑显像(6例库欣综合征加胸部显像),其中11例同期行18FET PET脑显像。全部病例均有距PET显像1-40天内的MRI检查,并于显像后13天内行经口鼻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并有免疫组化分型。7例胶质瘤(男5例,女2例,年龄29-76岁,平均年龄46.67±15.78岁),全部行18FDG PET脑显像9例次及18FET PET脑显像8例次。所得结果进行视觉分析和半定量分析。 结果: (一)、脑梗塞组 1.正常对照组8例,在18FDG和13NH3PET脑显像图中各脑区放射性活性分布基本相同。 2.急性期3例,2例18FDG和13NH3均示病灶位于右侧脑干为放射性缺损区,CT检查均未显示,1例MRA示右侧椎动脉阻塞;另1例18FDG示病灶在右侧大脑中动脉区域,与12小时CT所示病灶范围相同,但12小时的13NH3示右侧额、顶叶,壳核和部分丘脑为放射性减低和缺损区,而同侧尾状核头部和部分丘脑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