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三部“青衫”剧本改编研究

来源 :华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g8ni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元代以来,白居易创作的叙事诗,一直是戏曲家改编创作的热门。《琵琶行》就是其中的一首,“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故事为历代戏曲家所喜爱,不断被改编创造,至今还在戏曲舞台上上演。元代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明代顾大典的传奇《青衫记》及清代蒋士铨的杂剧《四弦秋》,对“青衫”题材的改编均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情节主题方面,马致远套用当时流行的双渐、苏卿故事模式,将《青衫泪》改为一部爱情婚姻剧;《青衫记》是明代唯一一部以“青衫”为主题的作品,它在沿袭元杂剧故事模式的基础上,增减一些人物和故事情节,使得主题意蕴更加丰富多彩;清代蒋士铨的《四弦秋》则将《琵琶行》故事情节按序重新敷演,回归了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近代以来,有关此题材的戏曲改编创作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四弦秋》的影响。在人物形象改造方面,三部“青衫”剧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主要人物形象裴兴奴、白居易和商人在每部剧中都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尤其是在《青衫记》中,鸨母、婢妾等一些次要形象的改写和添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贴近现实。在舞台编排方面,三部“青衫”剧创作之初,都曾在舞台上上演。因此三部“青衫”剧在开场、排场与上下场、脚色分工及舞台提示等方面的不同设置,都极具舞台表演性。对“青衫”剧不同的改编,与时代环境和戏曲家的创作观念息息相关。对元明清三部具有代表性的“青衫”剧的改编情况进行研究,可以窥探出其中的优点与不足,对以后此类传统戏曲的现代改编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中国的目录学自西汉刘向、刘歆以来,源远流长,已形成专门的学问。旧时代的目录学成果,主要是各式各样的书目,而很少有理论的专节。清初钱曾的《读书敏求记》也同样只是一部书
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提高政府公信力,避免掉入"塔西佗陷阱"。政府财务信息是政府治理状况的直接反映,高质量财务信息是解除公共受托责任、增强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面对政府
<正> 我厂三废处理工程是与引进日本生产线的改、扩建工程同时设计施工建立的。占地面积450米~2。处理工程中的设计、施工现场监督、工艺试验及废水监测部门均由本厂人员担任
本文主要以《论语》为例,通过孔子对“用诗”的功能、“用诗”的目的以及“用诗”的美学主张的探讨,来对孔子“用诗”的美学思想进行探析,挖掘孔子对于“诗”在美学方面的解
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1525-1569年),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他的作品体现了尼德兰艺术发展的成果,其绘画风格有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特点,又具备
本文是一项关于旅游纪念品初创企业的实战研究,旨在从全球视野出发,站在企业永续经营的战略高度,确立企业创立伊始的启蒙战略,进而带领企业朝着既定目标健康发展。同时,带动
沈德潜提倡“诗乃宣扬道德,批评政治之工具”的诗教观。他想要通过“诗教”为学者指出一条更完善的学诗道路。他希望由正确的诗歌学习道路,引领受教者不断超越文学范畴,达到
口占诗,即作诗随口而吟,即兴成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中一种特殊的诗体,口占诗的数量稀少,且对于其无论是内容题材、或者是艺术价值等方面所受的关注度也略低。细检文献或者相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教师也需要能够运用WORD、EXCEL、PPT课件等,完成学生体育成绩的统计,每年一次的体质健康上报工作,打印学生体质健康报告,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