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大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人民健康”与“小康社会”息息相关。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集中体现在国际公认的综合反映健康水平的三个重要指标上,即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但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为此,卫生部发布了旨在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健康中国2020”的战略目标第一个具体目标为:国民主要健康指标进一步改善,到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期望寿命是对人的生命的一种有根据的预测,通过期望寿命的比较分析,可以衡量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健康水平。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的出生期望寿命持续稳定不断增长。我国2010年人群期望寿命为73.27岁,“健康中国2020”目标的提出,也就意味着我们国家在将来10年的时间里,要将期望寿命提高3.73岁,平均每年提高0.38岁。从1990年到2005年,我国居民的期望寿命仅提高了4.4岁,低于周边一些国家的改善速度,我国期望寿命的停滞不前值得我们深思和重视。全球人口健康水平的改善是20世纪社会经济、卫生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之在谈论社会发展和社会健康时,经济发展和健康进步是两大主要的话题。全世界各国从20世纪以来都经历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健康的长足提高,经济的增长伴随着人类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很自然的会想,经济增长与健康进步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两者之间是正正相促的正相关,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负能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健康的关系也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我们试图应用中国从1961年到2010年50年的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历年序列数据,在分析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变化的基础上,分析经济发展与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寻找中国的健康发展的空间以及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期望寿命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中国的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等期望寿命水平已位列全球期望寿命前列水平,对于中国城市来说,如何在高期望寿命的水平下,使得期望寿命有进一步的提高,提升的空间在哪里,这对于中国城市的期望寿命发展是一个新的挑战。从世界各国期望寿命趋势图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全球期望寿命趋势的重要特征:与男性期望寿命相比,女性期望寿命要高出许多。在中国,过去的几十年中,男女的期望寿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男女性别差异呈现不规则的曲线,目前尚未有对于期望寿命男女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等相关分析的报道。本次研究从中国城市居民的出生期望寿命入手,了解2005~2010年间中国城市居民期望寿命的发展趋势,并采用分解法对于过去几年中城市居民的期望寿命进行年龄别和病因别分解,量化不同年龄和不同病因对于期望寿命提升或下降所起的作用;并重点了解男女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现状,分析性别差异受年龄和死因影响的不同变化,探讨哪个年龄组、何种死因是导致我国近5年期望寿命年龄差异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的主要结果为:1、50年来中国期望寿命和GDP都经历了巨大的飞跃。在整个1961-2010年间,期望寿命与GDP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708、0.736,该正相关关系在较短时间内,关系更密切,相关性程度更高。滞后相关分析显示该相关关系基本都是零滞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0年,Log GDP每上升一个美元,Log期望寿命平均上升0.082岁。从各个不同时代来讲,GDP对于期望寿命的影响随时间的不断推移,影响越来越弱,从1961~1980年的0.398下降为1991~2010的0.02,下降的幅度在1980年前后最大。滞后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50年间,经济发展对期望寿命的作用在0滞后时显著,并且在三阶四阶回归分析显示滞后。分阶段滞后回归分析显示,1961~1980年及1980~2000年,经济快速发展对于期望寿命有促进作用,该作用在0滞后时显著;1971~1990以及1991~2010这2个20年间,经济发展对于期望寿命的作用存在3、4年滞后效应,0滞后正作用,一阶滞后的负作用,紧接着二阶滞后的正作用,再伴随着三阶滞后的负作用,效应均显著。2、2005~2010年中国城市的期望寿命不断上升,2005年期望寿命为76.57岁,2008年达到一个峰值,80.03岁,之后期望寿命稍下降,2010年期望寿命为78.09岁。2005~2010年中国城市的居民死亡主要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及呼吸系统疾病造成的。循环系统性疾病是导致中国城市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脑血管病和心脏病导致的死亡率最高,且死亡率逐年上升。恶性肿瘤是导致中国居民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其快速上升主要是由于肺癌病死率的快速增长所致,肝癌的病死率有下降趋势。期望寿命的年龄分解分析可以看出,2005~2006年期望寿命的快速提高主要是55岁~85岁居民期望寿命的提高引起的,其中70~75岁居民提高了0.5岁,为所有年龄组中提升最高的。2006~2007年,期望寿命小幅增长0.5岁,主要是70~85岁年龄组的增长所致。2008~2009年,期望寿命下降0.49岁,主要是80岁以上,尤其是85岁以上老人期望寿命下降所致。2009~2010年,期望寿命下降1.45岁,除了5~15岁青少年的期望寿命稍有上升外,其余的年龄组期望寿命均出现下降趋势,尤其是80岁以上老年人,期望寿命下降0.78岁。35岁以下城市人群期望寿命病因别分解结果显示,影响不满1岁婴幼儿期望寿命的主要为围生期疾病、先天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损伤和中毒等外部原因三个因素;1~10岁主要受损伤、传染病的作用影响;10~35岁主要是损伤、肿瘤、循环系统、传染病的影响。2005~2008年,期望寿命快速增长,3年内增加3.46岁,主要是循环系统疾病对于期望寿命贡献的快速增加,循环系统性疾病的影响导致期望寿命上升2.15岁,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和损伤中毒外部原因,分别导致期望寿命上升0.75岁和0.64岁。肿瘤对于期望寿命增长的作用为0.28岁,传染病为0.06岁。2008~2010年,期望寿命在2年内下降了1.94岁,主要是循环系统疾病的贡献,导致下降了1.22岁,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对于期望寿命缩小的作用类似,均导致期望寿命下降0.24岁,传染病的作用为0.04岁。循环系统疾病中,脑血管病和心脏病对于期望寿命增减的作用较大,占84.19%,主要为55~85岁年龄老人的脑血管病和心脏病对于期望寿命的作用。呼吸系统疾病中,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对于期望寿命的作用最大,88.73%是6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所致。肺炎对于期望寿命的作用始终为负作用,从肺炎年龄别作用来看,主要是5岁以下婴幼儿及儿童年龄组以及75岁以上老人的负作用的结果,占80%以上。肿瘤疾病对于期望寿命的作用,主要是肝癌的作用。肝癌对于期望寿命的年龄别作用曲线呈现明显的峰状,作用从25岁开始不断上升,65岁作用达到最高峰。肺癌对于期望寿命的作用始终为负作用。从年龄别作用来看,期望寿命增加阶段,除35~55岁为正作用外,其余年龄组皆为负作用,70岁以上年龄组的负作用起了主导作用。3、中国城市人群期望寿命从2005年开始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女性期望寿命始终高于男性期望寿命,2007年男女两性期望寿命差异显著上升呈现一个尖峰,差异达5.3岁。在所有年龄组中,60-79岁年龄组男女性别死亡率的差异最为显著,是产生男女两性期望寿命差异的主要因素,占42%~47%。2005~2007年,男女性期望寿命差异增大,主要为0~1岁婴幼儿和75岁以上的老人组的正作用;2007~2008年差异缩小,除1~15岁以及50~55岁两个年龄组为正作用,其余年龄组均为负作用;2009~2010年差异增大,主要为60~70岁年龄组的正作用。从病因别来讲,影响男女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主要死因为肿瘤(1.638岁~2.019岁)、循环系统疾病(1.2-1.6岁)、呼吸系统疾病(0.551~0.8岁)。33%~38%是肿瘤所致,其中肺癌对于期望寿命的影响最大,造成每年有近0.6岁的差异;肿瘤对于期望寿命两性差异的作用有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肝癌导致男女死亡差异作用的不断缩小所致。另外损伤和中毒等外部原因也不断影响两性差异(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