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力流动频率也日益加快。2013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达53%,但是,大量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农民工,他们仅仅实现了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职业转变,其居住地仍滞留在农村,或徘徊在城市边缘。大量农民工这种“两栖式”的生活方式,既是社会体制性约束给他们带来权利不公的真实体现,也是农民工自身可持续生计能力欠缺的实际反映。因此,农民工要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不仅要从宏观角度考虑国家政策目标的实施,更应当提升农民工可持续生计能力,增强他们的留城意愿与信心。一般而言,农民工市民化的前提是农民工能够并且愿意市民化,而其留城的意愿也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在当前农民工权益日益受关注的背景下,通过系统调查与分析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和留城意愿,揭示其留城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对于丰富劳动力迁移理论以及制定农民工市民化相关政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的基础上,以二元经济理论、新迁移经济理论等理论为指导,通过问卷形式对延安市延长县、洛川县、宜川县三个县区的农民工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对农民工进行同来源地的纵向比较以及不同来源地的横向比较,构建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logistic模型以及通径分析方法分析在现有条件下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强弱以及影响因素作用方向与程度,提出有助于农民工留城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的留城意愿要高,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期望与信心对留城意愿有正向影响。单身农民工来自家庭的压力和责任较小,留城意愿较强;已婚农民工与配偶在同一工作地的更倾向于留城。收入、消费水平差异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很大,工作稳定度也有一定影响。亲友数量、找工作难易度以及是否受到歧视对农民工留城意愿有一定影响,是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体现,住房类型、交往圈、政府关心程度以及市民印象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不显著。为了提高农民工留城意愿,应注重增加农民工人力资本来提高对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解决配偶住所及子女教育问题来促进家庭转移,积极开展社区活动丰富农民工生活、增强农民工在城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