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材线虫交配过程中的两性吸引和选择机制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_liuyun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材线虫病(Pine wilt disease)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被列为最危险的森林灾害之一,其病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也被列为我国一级林业有害生物。近年来,疫情向北扩散蔓延势头迅猛,危害形势更加严峻,严重威胁我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安全。之所以呈现如此严峻的形势,除了广泛存在的寄主、媒介昆虫以及现有的防控措施不能满足需求外,松材线虫自身的快速繁殖和适应机制是其内在的关键因素。因此,从繁殖生物学角度对松材线虫进行研究有助于为阐释松材线虫的入侵和扩散机制奠定基础,并有利于从交配、繁殖等方面找到有效防治松材线虫病的思路和措施。择偶是两性交配中的重要环节,交配则是两性生物种群繁殖的前提,快速繁殖是种群扩张的基础。本研究从松材线虫交配过程中的择偶出发,针对雌雄虫在择偶前期雌雄虫相互吸引靠近和接触后雌性对雄性的选择两个现象展开研究,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松材线虫的两性吸引和雌虫择偶偏向的内在机制进行探讨。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琼脂板两点趋性测试法明确了松材线虫雌雄虫之间相互吸引,雌虫对雄虫的吸引性显著大于雄虫对雌虫的吸引性,且同性之间不产生吸引性。雌雄虫分泌物能对异性产生同等效力的吸引作用,表明分泌物可能是两性吸引的来源。2)UPLC-Q-TOF/MS分析推测松材线虫雌雄虫分泌物之间的差异物质以中长链蛔甙为主。雄虫交配前后差异显著的物质有5种,分别是未交配雄虫中的ascr#12、bhas#18、ascr#32,ibha#24和已交配雄虫中的ascr#18;雌虫交配前后的差异物质有3种,分别是未交配雌虫中的ascr#18,已交配雌虫中的ascr#12和ibha#18。雌雄虫之间差异显著的物质有9种,包括ascr#15、bhas#16、bhas#20、ascr#23、icas#12、bhas#34、ibha#20、icas#21和icas#22。这些差异性蛔甙可能在松材线虫的两性吸引中起作用。3)对松材线虫蛔甙生物合成过氧化物β氧化途径下游基因Bx-daf-22进行RNAi沉默后的功能分析表明Bx-daf-22.1,Bx-daf-22.2和Bx-daf-22.3共同干扰以及Bx-daf-22.3单独干扰能引起雌性对雄性的吸引力显著增强,由于daf-22干扰能引起分泌物中短链蛔甙的大量减少,同时造成上游中长链蛔甙的增加,这间接证明了中长链蛔甙可能是引起松材线虫雌性对雄性产生吸引性的主要物质。4)为了进一步验证中长链蛔甙在松材线虫两性吸引中的作用,又对松材线虫过氧化物β氧化途径上游控制中长链蛔甙生物合成的Bx-acox基因进行了RNAi,基因沉默后的表达量检测和趋性测试表明Bx-acox1.1和Bx-acox1.2共同干扰能引起雌性对雄性的吸引力显著下降,补充说明了中长链蛔甙在松材线虫雌性对雄性吸引中的作用。5)松材线虫雌雄虫交配过程的显微观察显示雌雄虫相互吸引彼此靠近后,雌虫会通过对雄虫的数次接触进行识别判断来选择最终的交配对象。在同时面对未交配和已交配雄虫的情况下,雌虫往往会选择未交配雄虫进行交配。通过对未交配和已交配雄虫活跃度、对雌虫分泌物的响应度、对雌性的吸引力和对已交配雄虫进行营养恢复后再选择等方面的差异比较分析来探究雌性产生择偶偏向的原因,结果表明已交配雄虫的营养恢复能明显消除雌性的择偶偏向。6)对松材线虫交配前后的雌雄虫以及营养恢复已交配雄虫进行转录组分析以揭示雌虫产生择偶偏向的原因。雄虫的转录组分析表明,未交配和营养恢复雄虫相对于已交配雄虫上调的差异基因种类相同,主要是与线虫身体结构发育相关的胶原蛋白基因,大分子代谢酶以及谷胱甘肽转移酶、组织蛋白酶等与降解外来物质有关的肽酶类;在未交配雄虫中相对已交配雄虫显著下调的基因主要是转运蛋白,脱氢酶和水解酶等参与刺激响应和渗透调节信号途径的酶;在营养恢复雄虫中相对已交配雄虫显著下调的是蛋白二聚体活性相关酶。营养恢复雄虫相比未交配雄虫显著上下调的基因都较少,上调的主要是谷胱甘肽转移酶,纤维素酶和转运蛋白等,可能受雄虫在营养恢复过程中的取食活动以及对外界环境适应性的影响;下调的主要是个别胶原蛋白家族基因和一些组织蛋白酶,可能与已交配雄虫在营养恢复过程中身体胶原蛋白骨架结构恢复的完善度有关。这些结果表明与雄虫身体结构恢复相关的胶原蛋白基因和能量代谢酶可能与雌虫的择偶偏向有较大相关性。7)对交配前后雌虫的转录组分析表明雌虫交配后上调的主要是组织蛋白酶和水解酶类,下调的主要是少量胶原蛋白基因和肽酶类。雌雄虫的比较分析表明,雌虫交配后下调的基因70%以上在雄虫交配后同样呈现下调表达,说明雌雄虫在交配过程中经历了近乎相同的代谢进程。但雄虫交配后下调的基因远多于雌虫,且以胶原蛋白基因和大分子代谢酶为主,而这些基因在已交配雄虫进行营养补充后大多都恢复表达量。说明雄虫在交配过程中的能量和身体结构变化远大于雌虫,同时再次表明这些变化可能是造成雌虫对雄虫产生择偶偏向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松材线虫雌雄虫在交配过程中先通过分泌物相互吸引靠近潜在配偶,再经过雌雄虫多次接触选择进行交配。雌雄虫分泌物中差异性的中长链蛔甙可能在雌虫对雄虫的吸引中起作用;雌虫择偶偏向的转录组分析初步表明雄虫交配后胶原蛋白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并且在对已交配雄虫进行营养恢复后这些基因几乎都恢复正常表达,而这些胶原蛋白基因在雌虫交配前后表达量大多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这些胶原蛋白基因在雄虫交配中可能起特殊作用。前人研究表明这些胶原蛋白基因与线虫雄性尾部交合伞和射线感知体系的发育有关,而交合伞和感知体系在雄虫的定位和交尾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推测已交配雄虫尾部交合伞和射线感知结构发育缺陷可能是造成雌性产生择偶偏向的主要原因。该研究阐释了松材线虫交配过程中的两性吸引和择偶特征,将为进一步研究松材线虫的繁殖生物学机制和从繁殖生物学角度采取措施防治松材线虫提供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研究森林CH4通量变化过程与源汇转换格局是森林生态学、应用气象学及全球变化研究等相关学科及领域共同关注的重要科学主题。华北低丘山地地处暖温带气候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一直是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迄今为止该地区森林CH4通量变化及其控制机制的研究至今未见详尽的文献报道。因此,研究该地区人工林生态系统CH4通量变化特征、源汇转换过程及其影响机制,测算累计通量及其增温潜势,尤具
松材线虫病是世界最具危险性的森林病害,给我国松林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危害。但松材线虫病因其病害系统的复杂性,致使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致病机理尚未有明确的科学定论。松材线虫致病过程中松树萜烯类物质代谢紊乱导致的空洞化现象是其典型的病理学事件;分子拟态蛋白是病原物分泌的与寄主防御相关蛋白在结构或功能上相似的蛋白,其能干扰寄主的防御反应。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可能
木材干燥是实木利用的一个重要工序。木材的干燥质量及效率直接决定着木制品的出材率及产品质量。低渗透性木材在干燥过程中存在干燥时间长、能源消耗大,容易产生干燥缺陷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高效利用。微波处理可以有效提高木材的渗透性,为难干木材的高效高质量干燥提供有利条件。本文以人工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心材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微波处理工艺,分析微波处理材微观构造和孔隙结构
报纸
杨树、落叶松和云杉是我国主要用材树种,木材利用广泛,在国内外木材市场上占具重要地位。杨树属于被子植物,而落叶松和云杉属于裸子植物,二者的木材结构不同,暗示其木材形成机理存在差异。本研究选取84K杨树、日本落叶松和粗枝云杉为研究对象,采用二代测序结合三代测序手段,探索miRNA、mRNA及其可变剪切形式在木质部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比较裸子植物树种日本落叶松和粗枝云杉和被子植物树种84K杨树在木材形成过
紫杉醇(Paclitaxel)是从红豆杉的树皮中分离得到的一种二萜类化合物,其抗癌活性广谱而高效。7-木糖基紫杉烷类的木糖基化代谢处于紫杉醇等7-羟基紫杉烷生物合成的分支途径,是影响红豆杉紫杉醇含量的重要步骤,其关键酶为紫杉烷7-木糖基转移酶(Taxane 7-xylosyltransferase)。鉴定并实现编码基因的定向调控,对显著提高紫杉醇的含量、降低紫杉醇的生产成本具有重大意义和应用价值。
纤维素作为植物细胞壁中必不可少的结构成分,是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在自然界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桉树(包括巨桉)作为优良用材林树种,为造纸行业和木材行业提供了大量的植物纤维原料。纤维素合成是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一系列重要生物学过程,每个过程均由多基因参与且呈网络调控。目前仍缺少对巨桉木材纤维素合成相关基因和非编码RNA调控作用的研究。本研究以巨桉3个不同部位(胸径处、树干中部和树干上部)的主干为材料,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探究生态过程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理论,主要用以研究多种化学元素含量及其平衡关系,可以把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在元素水平上统一起来。这一理论将为揭示杉木人工林养分平衡关系和其受环境影响模式提供新的研究手段。为此,本文以中国亚热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主产区杉木人工林植被-土壤-凋落物连续体为研究对象,试图通
土壤盐渍化不仅影响着树木生长、产量与分布范围,还威胁着国土生态安全。因此,开展树木耐盐机制研究对提高盐胁迫环境下树木生态经济效益,促进盐碱地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四碳非蛋白质组成的氨基酸小分子代谢物,在动物中作为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而在植物中作为信号分子和代谢物参与逆境胁迫响应和生长发育,但其在盐胁迫下对植物生长与适应的作用机制还未被完全解析。本论文以杨树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Litv.)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人工林优势树种之一,具有广阔的种植面积,其木材材质细腻、纹理通直,硬度、密度适中。为了提高人工林木材产品的附加值,通常对其进行各种功能化处理,木材的渗透性是影响处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微波处理作为改善木材渗透性的方法得到了初步研究,并发展出了木材微波膨化处理技术与微波膨化木产品。本文以樟子松木材为对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