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气象局天气预报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vce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研究至今已有2千多年,最早对隐喻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是亚里斯多德,他是比较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隐喻就是词语的借用或替换,且十分重视隐喻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诗中的表达效果,也因此奠定了隐喻在诗学和修辞学中的地位。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西方隐喻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隐喻都被看做一种相对与“明喻”并存的修辞手法,隐喻研究局限在语言层面。这其间隐喻理论虽经历了从比较理论到替代理论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这些理论依然属于传统隐喻观,隐喻研究依然无法突破隐喻仅是语言形式的变换,是修辞的框架。直到20世纪30年代,理查兹和布莱克首次打破传统隐喻观对隐喻研究的垄断,将研究的出发点从词语变成了“表象”,从对具体字词的研究变成了分析抽象的概念图像间的互动,并明确提出了“隐喻是一个图像”的论断。1980年,莱柯夫和约翰逊在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了概念隐喻,他们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分析了隐喻背后隐藏着的人类认知奥秘,揭露了隐喻与思维和认知的关系,即通过隐喻,人们可以借助一个概念来认识另一个概念;隐喻是人类主要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隐喻研究也正式被纳入认知语言学的范畴。此后,概念隐喻研究不断发展,学术界也出现了大量分析各种文本中概念隐喻的研究和著作。  天气预报是一种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气象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形成的科学分析,部分气象概念和术语具有一定专业性,给读者的理解带来困难;而同时它也是一种信息型文本,期望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气象信息。在这样一种矛盾下,概念隐喻作为一种强大的认知工具就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和优势,大量概念隐喻的使用也使得天气预报文本成为分析概念隐喻的很好选择。  本文选取德国气象局网站上的天气预报为分析文本,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框架下,通过人工检索,提取常见的、使用频率较高的概念隐喻,并进行分类,探究概念隐喻在天气预报文本中的使用状况,并以实例分析隐喻是怎样通过一个概念来认识另一个概念,从而帮助人们理解抽象事物的,以及这些隐喻形成的物理基础对认知的影响。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天气预报文本中存在大量概念隐喻,这些隐喻对帮助读者理解具有重要作用,甚至许多隐喻表达已经成为天气预报中的标准用语,许多词语本身即是隐喻。同时隐喻还可以通过思维的捷径,使语言更加简洁、令人印象深刻。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广场协议”的签订,日元开始急剧升值,为了降低日元升值的压力,同时为了避免与美国的贸易摩擦,日本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其中,海外并购是其采用的
语言间的影响(Language influence)常见于二语习得。其研究通常可以归为两类:基于语言接触的研究和基于二语习得的研究。前者侧重研究语言间影响的独特产物——克里奥尔语和
自上世纪70年代起,幼发拉底河流域沿岸三国——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开始大举兴修水利工程,用于防洪、灌溉、发电、航运以及生活用水,然而大规模不平衡的水利发展造成区域内用
目前,我国铁路运输事业正在经历着市场化变革,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提高服务水平,客户服务网站应运而生。本文以中国铁路客服网站和英国同类网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资本自由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全球范围内对外直接投资(FDI)大幅增加,2015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1.7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8%,同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
本文主要对针对公务机领域的跨文化沟通进行探索性地研究。由于地面代理的行业性质涉及到与几乎所有不同国家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因此,与其他理论相比,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