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研究至今已有2千多年,最早对隐喻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是亚里斯多德,他是比较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隐喻就是词语的借用或替换,且十分重视隐喻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诗中的表达效果,也因此奠定了隐喻在诗学和修辞学中的地位。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西方隐喻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隐喻都被看做一种相对与“明喻”并存的修辞手法,隐喻研究局限在语言层面。这其间隐喻理论虽经历了从比较理论到替代理论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这些理论依然属于传统隐喻观,隐喻研究依然无法突破隐喻仅是语言形式的变换,是修辞的框架。直到20世纪30年代,理查兹和布莱克首次打破传统隐喻观对隐喻研究的垄断,将研究的出发点从词语变成了“表象”,从对具体字词的研究变成了分析抽象的概念图像间的互动,并明确提出了“隐喻是一个图像”的论断。1980年,莱柯夫和约翰逊在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了概念隐喻,他们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分析了隐喻背后隐藏着的人类认知奥秘,揭露了隐喻与思维和认知的关系,即通过隐喻,人们可以借助一个概念来认识另一个概念;隐喻是人类主要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隐喻研究也正式被纳入认知语言学的范畴。此后,概念隐喻研究不断发展,学术界也出现了大量分析各种文本中概念隐喻的研究和著作。 天气预报是一种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气象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形成的科学分析,部分气象概念和术语具有一定专业性,给读者的理解带来困难;而同时它也是一种信息型文本,期望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气象信息。在这样一种矛盾下,概念隐喻作为一种强大的认知工具就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和优势,大量概念隐喻的使用也使得天气预报文本成为分析概念隐喻的很好选择。 本文选取德国气象局网站上的天气预报为分析文本,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框架下,通过人工检索,提取常见的、使用频率较高的概念隐喻,并进行分类,探究概念隐喻在天气预报文本中的使用状况,并以实例分析隐喻是怎样通过一个概念来认识另一个概念,从而帮助人们理解抽象事物的,以及这些隐喻形成的物理基础对认知的影响。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天气预报文本中存在大量概念隐喻,这些隐喻对帮助读者理解具有重要作用,甚至许多隐喻表达已经成为天气预报中的标准用语,许多词语本身即是隐喻。同时隐喻还可以通过思维的捷径,使语言更加简洁、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