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及地区在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竞争与合作日益增多。各个国家或地区需要更多的具备全球化能力的人才来适应当前时代的挑战。研究型大学作为我国培养顶尖人才的摇篮,在大力提升国际化水平时,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积极开展国际交换项目、国际办学与研究、教师访学等,以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但是却忽视了对学生群体本身发展的关注,即学生的全球化能力的发展。本研究以学生的全球化能力为切入点,选取南京大学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的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全球化能力的总体状况,并对影响全球化能力发展的机制进行探析。本次调查采用的是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就读经历调查问卷(SERU调查问卷),共获得3933个有效样本。本研究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对数据进行分析。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对大三、大四的14名本科生进行的访谈调查,提出若干提升本科生全球化能力的对策与建议。本研究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因子分析,对全球化能力进行降维统计,试图提取全球化能力的具体构成维度。2.根据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学生在全球化能力两个维度上的发展现状。3.通过相关性检验,分析学生的全球化能力在性别、年级、学科、家庭所在地、父母受教育程度等5个方面上是否具有显著差异,并利用效应量(η2)的检验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性达到了何种尺度。4.利用分层回归分析方法,将学生背景、全球化学术经历、全球化交往经历依次带入回归方程,研究上述自变量对全球化能力的影响。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笔者获得了以下研究结论:1.总体来看,南京大学本科生的全球化理解能力较低,均值为3.4091,低于中间值3.5000;南京大学本科生的全球化交往能力较好,其均值为4.0090,处在“较好”附近,表明南京大学本科生具备较好的与国外人士进行一般交流的能力基础。2.通过对学生背景与全球化能力的关系进行检验,本研究发现,南京大学本科生的全球化能力在学生背景的各维度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是,鉴于调查的样本量较大,通过进一步的效应量(η2)检验后发现,全球化能力在学生背景的各个维度上的差异处于中等或较小水平。3.通过分层回归分析发现,“注册以国际/全球化问题为重点的课程”、“参加有关国际/全球化为主题的讲座等”、“和国外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进行交流”、“和国外学生通过社会活动进行交流”、“与一所或更多的外国大学的学生交往”、“参加过以国际/全球化为主题的表演”等经历对南京大学本科生的全球化理解能力具有正向的显著性影响。从标准回归系数来看,“参加过以国际/全球化为主题的表演”对本科生全球化理解能力影响最大。4.通过分层回归分析发现,“参加有关国际/全球化为主题的讲座等”与“注册以国际/全球化问题为重点的课程”、“与从事国际/全球化问题教师共同工作”、“和国外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进行交流”、“和国外学生通过社会活动进行交流”、“与一所或更多的外国大学的学生交往”及“参加过以国际/全球化为主题的表演”对南京大学本科生全球化交往能力具有正向的显著性影响。从标准回归系数来看,“与一所或更多的外国大学的学生交往”对本科生全球化交往能力影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