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采用数字化三维排牙的方式,通过分别调整上下颌切牙的冠转矩和轴倾角,分析冠转矩和轴倾角的改变对于矢状向上尖牙及第一磨牙咬合位置量的改变,进而分析冠转矩和轴倾角的改变对咬合关系的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0例未经正畸治疗过的恒牙期正常牙合(其中男性6名,女性4名,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22.6岁)。每人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和64位螺旋CT。将CT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Simplant pro 11.04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通过对不同组织的灰度值界定得到上下颌单个牙齿的三维图像(除上下颌第二、三磨牙外)。对每例样本,以上颌两中切牙的中心为坐标原点建立三维坐标系,在CMF界面里,排列出原始状态下正常的咬合关系,分别测量并记录初始上下颌尖牙牙尖和上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之间的近远中距离。运用reposition功能,增大或者减小上下颌前牙的冠转矩和轴倾角,根据数值的改变分别设置成四组。1.冠转矩的分组如下:第一组:仅上颌切牙唇舌向倾斜改变(-10°、-20°、+10°、+20°),下颌切牙牙轴不变。第二组:仅下颌切牙唇舌向倾斜改变(-10°、-20°、+10°、+20°),上颌切牙牙轴不变。第三组:上下颌切牙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倾斜(U-10°,L+10°;U+10°,L-10°)。第四组:上下颌切牙同时向相同的方向倾斜(U-10°,L-10°;U+10°,L+10°)。2.轴倾角的分组如下:第一组:仅上颌中切牙近远中向倾斜(-10°、-5°、+5°、+10°),下颌切牙倾斜角不变。第二组:仅下颌中切牙近远中向倾斜(-10°、-5°、+5°、+10°),上颌切牙倾斜角不变。第三组:上下颌中切牙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倾斜(U-5°,L+5°;U+5°,L-5°)。第四组:上下颌中切牙同时向相同的方向倾斜(U-5°,L-5°;U+5°,L+5°)。根据每次变化的切牙位置,按照Andrews的六项标准排齐牙弓内其余的牙齿。观察比较每次改变后与初始时上下颌尖牙及第一磨牙的近远中向距离的变化,将10名研究对象的实验结果均导入SPSS19.0中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与初始值相比,当切牙的冠转矩增大或减小时,上下颌尖牙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距离会发生相应的变化。(1)当下颌切牙的角度不变,随着上颌前牙的冠转矩增大,尖牙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向距离逐渐增大;随着上颌前牙的冠转矩减小时,尖牙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向距离逐渐减小。当上颌切牙改变10°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变化到2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当上颌切牙冠转矩保持不变,增大下颌切牙的冠转矩时,尖牙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向距离逐渐减小,减小下颌前牙的冠转矩时,尖牙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向距离逐渐增大。当下颌切牙改变10°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变化到20°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当上颌切牙舌倾同时下颌切牙唇倾时(U-10°,L+10°),尖牙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向距离减小,当上颌切牙唇倾同时下颌切牙舌倾时(U+10°,L-10°),尖牙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向距离逐渐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当上下颌切牙同时舌倾时(U-10°,L-10°),尖牙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向距离逐渐减小;当上下颌切牙同时唇倾时(U+10°,L+10°),尖牙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向距离逐渐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当上下颌切牙的轴倾度改变时,上下颌尖牙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相对距离发生改变。(1)保持下颌倾斜角不变,随着上颌切牙牙冠向近中倾斜5°,10°以及向远中倾斜5°、10°时,上下颌尖牙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距离均逐渐增大。当上颌切牙远中倾斜5°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2)保持上颌切牙的倾斜角不变,当下颌切牙牙冠向近中倾斜或远中倾斜时,上下颌尖牙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距离均逐渐减小。当下颌切牙远中倾斜5°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3)当上颌切牙远中倾斜,下颌切牙近中倾斜时(U-5°,L+5°),上下颌尖牙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距离减小,当上颌切牙向近中倾斜,下颌切牙远中倾斜的时候(U+5°,L-5°),近远中距离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当上下颌切牙同时向近中或同时向远中倾斜时,尖牙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距离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牙的冠转矩和轴倾角是影响理想咬合关系建立的重要因素。上下颌切牙冠转矩和轴倾角的角度相差的越大,所建立的咬合关系越偏离正常牙合中性关系,当偏离值达到一定程度时,对正常或者I类咬合关系的建立会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