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翼环形移植物在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和单侧鼻缺损中的应用及相关鼻部测量学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keda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根据已有的外鼻测量学指标,建立适用于汉族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患者的外鼻测量体系;2.探讨肋软骨鼻翼环形移植物在矫正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中的效果;3.探讨肋软骨鼻翼环形移植物在修复单侧鼻缺损中的效果;4.探讨组织工程软骨在鼻再造术中的安全性和手术效果。方法:1.以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的50位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8位,女性32位。针对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鼻部特征,选取外鼻解剖学标志点、标志线、特征性角度和指数。使用Image J软件对患者的照片进行标定和测量,分析获得汉族人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鼻部特征数据。2.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30例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患者,接受了开放入路自体肋软骨移植鼻整形手术,术中使用鼻翼环形移植物矫正患侧鼻翼塌陷。参考第一部分建立的外鼻测量体系,测量并分析患者手术前后鼻部相关指标,评价包含鼻翼环形移植物在内的肋软骨移植鼻整形术在抬高鼻背以及改善鼻部对称性方面的效果。3.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9例单侧鼻缺损患者,进行了以肋软骨鼻翼环形移植物作为鼻翼支架材料的部分鼻再造术。通过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资料,评价鼻翼环状移植物在恢复正常鼻孔轮廓方面的效果。4.以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5例鼻畸形或鼻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例患儿为先天性鼻畸形,4例成年患者为外伤导致的鼻缺损。以鼻中隔软骨(儿童)或耳甲腔软骨(成人)来源的种子细胞与聚羟基乙酸-聚乳酸支架复合培养,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1例患儿Ⅰ期行鼻部畸形矫正术、硅胶假体植入术,Ⅱ期取出假体的同时植入组织工程软骨。其余4例成年患者均采用额部扩张皮瓣法行鼻再造术。鼻再造术后行修整术时对植入的组织工程软骨进行取材和组织学检测。同时对术后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在汉族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患者的测量结果中,鼻背中轴偏斜角度为3.43±3.95°,鼻小柱中轴向患侧偏斜角度为14.46±8.76°。鼻孔高度、鼻孔高度与宽度比、半鼻宽、鼻孔基底宽、鼻前角的对称指数数值较大,能够较好地反映鼻部双侧不对称程度。2.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软骨外露、感染等情况发生。在肋软骨采取过程中出现1例胸膜破裂,术后出现1例供区切口瘢痕增生,1例鼻背软骨移植物变形。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平均15.2个月。患者鼻小柱中轴偏斜角、鼻尖角较术前减小,鼻额角、鼻面角较术前增大。鼻孔高度对称指数、鼻孔高度与宽度比对称指数、半鼻宽对称指数、鼻孔基底宽对称指数、鼻翼长度对称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双侧不对称改善。鼻翼外侧角可能并不适合评价术前严重程度,但对评价术后效果具有一定效果。11例患者要求行修复手术,术后效果满意。其余患者鼻畸形均得到较大改善,对手术效果感到满意。3.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软骨外露、感染等发生。术后随访时间1年至3年,平均2.1年。经过2-3次再造鼻修整术后鼻部外观较精细,重建侧鼻孔形态良好,与健侧对称性可,患者对术后效果满意。4.额部扩张皮瓣均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明显排斥反应、组织工程软骨外露等并发症发生。术后2例患者出现低热。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至74个月,平均54.8个月,期间患者行1至4次鼻修整术。随访期间患者鼻部无明显不适,通气功能良好,对鼻部外形基本满意。植入后2例患者行组织工程软骨取材,术后早期组织工程软骨组织学检测结果提示1例出现明显钙化,另1例有软骨存在;在术后远期检测结果中,1例患者呈纤维结缔组织表现,另1例仍有软骨存留。结论:1.汉族唇裂患者鼻背中轴存在偏斜,在成对项目中部分指标能够更好地反映鼻部双侧不对称程度。本研究已初步建立能够较为全面描述汉族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特点的外鼻测量体系。2.包含鼻翼环形移植物在内的自体肋软骨移植鼻整形术可以有效修复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手术效果稳定可靠。3.肋软骨鼻翼环状移植物用于鼻再造术能够有效改善单侧鼻缺损患者鼻部对称性。4.初步证实了组织工程软骨进行鼻缺损修复或鼻畸形矫正中的安全性,但其有效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冠心病和糖尿病均是慢性炎症性疾病。持续、低水平的炎症状态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炎症标志物,能够灵敏地反映体内低浓度的炎症水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属于临床常见的发生血栓事件的高风险人群,hs-CRP能否预测冠状动脉病变复杂、严重程度以及长期预后,从而指导临床管理,目前尚无充分的研究证据,尤其缺少中国
背景: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和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逐渐被认为属于同一谱系疾病。ALS-FTD是一种罕见疾病,特别是中国。ALS-FTD预后较单纯的ALS或FTD更差。有研究发现认知障碍起病的ALS-FTD(cognitive onset ALS-FTD,ALS-FTD-C)中位生存期要显著
目的:肿瘤免疫微环境对肿瘤患者的临床结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肿瘤免疫治疗的成功依赖于免疫效应机制的诱导,免疫效应机制与免疫微环境中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的产生有关。CD8阳性T淋巴细胞是免疫微环境的主要效应细胞之一,在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索与LUAD中CD8阳性
背景: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已成为慢性肾脏病及终末期肾病的首要原因,以蛋白尿为主要特征,伴随肾小球滤过率的进行性下降,但至今仍缺乏对DN发生发展机制的了解及有效的治疗手段。白介素33(Interlukin-33,IL-33)是白介素1家族中的一员,在组织损伤后由内皮细胞等释放进一步激活固有免疫系统,是一种炎症损伤的预警因子,同时其下游调控固有淋巴细胞2型(Ty
研究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发病率较高,大约每10位育龄期女性中就会有一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给患者带来经济及精神压力。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见类型之一。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早期发现对于及时有效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诊断的金标准为腹腔镜手术,这对门诊普通患者的准确诊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通过影像学检查或者易获取的生物学标本(如血液、尿液和唾液等)进行无
生物电阻抗本质上反映了组织生理和病理相关的物理变化。人体内部的稳态是被严格调控的,病变组织环境遭到破坏,物理特性也随之改变。研究表明,生物电阻抗能够对乳腺癌不同病理时期的组织进行有效区分,并发展了以电阻抗成像为代表的无创检测方法,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本论文旨在研究乳腺癌电导率与目前熟知的几种生物标志物相关性的同时,探索乳腺癌电导率发生变化的调控机制。为了在细胞水平准确测量电导率,本文提出并建立具备
背景与目的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感受。根据其发病部位以及致病原因的不同,可分为体表疼痛,内脏疼痛,肌肉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等。这些顽固性疼痛影响着全球超过六分之一人口的健康状况,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神经病理性疼痛和内脏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疼痛类型。但现状是,由于产生疼痛的机制(包括外周和中枢机制两方面)及其生理意义的复杂性,疼痛(特别是慢性疼痛)治疗在临床上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目前我
研究背景结直肠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远处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为主要的死亡原因。抑制转移及减少远处转移灶的大小和数量,降低肿瘤负荷,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是肿瘤细胞的转移并不完全由肿瘤细胞决定。肿瘤微环境中的其他细胞对于肿瘤细胞的转移及在远处脏器的定植也有重要作用。其中肿瘤相关性成纤维细胞(cancer 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是肿瘤原发灶和转移灶微环
背景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一项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医疗卫生系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的增长,我国心衰的卫生经济负担与日俱增。提高心衰的医疗质量,优化管理策略,改善患者预后,是应对未来疾病负担的重要对策。药物治疗是心衰管理的基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是
背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一种严重的弥漫性肺部疾病。尽管目前机械通气和药物(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抗凝药等)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但ARDS平均病死率仍然超过40%。因此深入研究ARDS内在机制和新的临床治疗靶点可能是治疗的关键。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ARDS重要的病理过程,在A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