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视角下羌族村庄经济转型研究——以汶川县雁村为个案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myj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生、发展,中国社会逐渐进入了一个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由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过渡的巨大转型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一直是中国重视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发展差距更加扩大,如何缩小东西部差异,实现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这成为一个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本研究的主题就是探讨羌族村庄的经济转型,旨在分析少数民族村庄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经济转型的过程,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具有一定地现实意义。另外,本文是在为期两个月的实地调查基础之上所完成的,调查地为四川省汶川县的一个羌族村庄——雁村,雁村是受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影响的羌族村庄之一,因此羌族社区灾后重建也是本文论述的一个重点:灾后重建是对整个社会体系的重建,而社会体系中最主要的就是经济体系,只有在经济体系重建基础之上,才能做好其他方面的重建。在理论意义方面,此次研究可以真实的呈现羌民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如何发挥主动性,为灾后汶川重建提供研究依据。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进行。文章将“国家——社会”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并结合中共党史,梳理了雁村经济发展的脉络,并分为“建国前”、“十一届三中全会——92年市场经济”、“地震发生”三个历史阶段进行论述,细致探讨了雁村经济转型的过程。与以往传统的羌族研究不同,本文分析雁村经济发展的起点是建国前,时间跨度较大,体现了一个村子如何浸入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大环境。文章得出两个结论:(1)雁村经济的发展迟滞性与适应性并存;(2)地震的发生加速了雁村经济的转型。基于以上结论,本文也提出了对灾后重建的建议与思考。
其他文献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得到不断发展与进步,原有的村落状态也被不断打破与瓦解。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村落受到市场经济的不断冲击,村落
风险在人类早期活动之初就已经存在,只不过当时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大自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进入空前发展阶段,人类改造自然、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社会风险
随着城市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口数量不断攀升,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养老负担。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家庭结构逐渐小型化,居家养老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养老需求,因此政府
1980年以后,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实施,基督教在中国尤其是农村地区迅速发展,农村居民皈依基督教的人数不断增加,成为农村社会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对农村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
随着医疗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的完善和保障水平的提高,长期困扰着人们的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得到了很大缓解,但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等不可能覆盖到所有的
人类的消费行为可以说是与人类社会的产生相伴而来的,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古老的社会行为之一,同时也是社会个体的经济生活领域与其他日常生活领域进行交换和沟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