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生命意识和文学研究的生命论视角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ykok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意识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是人把自己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不依附于任何人,也不妄自菲薄,珍视生命。对生命负责,把命运的缰绳握在自己手中,希冀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美化生命,优化生命,使生命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类有意义、有价值。它主要包含生命本体观和生命价值观两部分。生命意识并非简单地在文学中作为一个主题来叙述,更因其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与基质,而通过整个文文学作品在反映时代特征的同时,也表现学艺术得以表现。因此,出其所代表的时代群体或个体的生命意识。在对生命意识的解读中,文学之为人之文学的意味才更加清晰。 长期以来,文学研究中秉持的是反映论视角,从反映论的框架出发审视文学,就会得出的是文学是社会的镜子,映照着社会的面貌这样的结论。这种观念混淆了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混淆了文学作为以艺术这种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与人类一般的精神——实践方式之间的区别,显然是偏颇的,同时也是对文学审美特性的漠视。 正是看到了反映论文学观的不足,一种从生命论的角度解读文学的观念,或者说,一种生命论文学观逐渐浮出水面。与反映论的视角不同,以生命论的图式来观照文学,会得出文学是人的生命确证的结论。它强调文学既思考形而上的生命意义,又关注形而下的生存欲望,文学表达出对人的生命关怀和生存关怀的冲动。 因此,从生命活动的视角来把握文学,就比过去的社会学视角更加贴近文学的审美特质,更加合乎生命的感性特征,也更加能反映人的生命活动的审美个性化。 本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探讨和论证。 1、文学的生命纬度:从生命活动的审美观照分析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学说的核心都是围绕着人的生命展开的,他们的突出特点就是对于个体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高度重视,他们把生命看作是宇宙的本质,以实现生命本能力量的要求,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把生命从传统理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生命的自由和创造精神,除了生命自身价值的实现之外别无他物。研究认为,中国古代美学是十分重视生命意识的,或者说中国古代儒家美学就立足于生命体验;通过文学的存在之维、生命的确证说明文学是解答生命之谜和人生之谜的钥匙,是探索心灵奥秘,追寻人生意义的体现。不同于哲学、宗教、生物等对生命过程的“解释”,同时文学注重展示人的生命价值,摆脱对人的外部社会的、伦理的评价,发扬和发掘人的生命价值;从文学语言的生命意蕴解释语言文字中饱含着前人的生命体验,蕴藏着生活的哲理与智慧,流淌着生命的血液。读者面对的是一个丰富的生命世界,是在用自己全部的心体验语文,是在用浸满生命色彩的语言文字表达着自己的生命体验。 2、文学创造的生命活动特性:创作是一种生命活动,如果没有艺术,人的生命活动将变得没有意义,人类的艺术教育必须建立在生命本体教育的基础上,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全社会的人更富有生命力,让人的生命更富有想象力与创造性。并通过生命意识分析当代文学创作向内转的文化意义。人在不幸和失意中写出来的作品才是对生命感受的浅唱低吟,才是真实的生命呻吟。这也正是“发愤之所作”的审美价值之所在,创作是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 丑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并列存在的一个美学范畴,是被异化和扭曲的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中的具体、形象的显现。从生命论的角度来看,丑和恶反而更深刻地体现了人的生命意识。 3、生命价值的张扬和肯定:以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创作为例证,分析人的回归与生命价值的张扬,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走出“文革”对人过分神化、不把人当人,肆意践踏人权的迷途,踏上寻回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还原人的本性和真相,进而进一步批判人的劣根性阳关道;经历了从不把人当人,肆意践踏人权,到寻回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然后再从发现“人”到崇拜“人”到消解“人”,甚至否定人的过程。在寻根中,人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尊严,认识到上帝就是自己,英雄就是自己。寻找生命的遮蔽与审美发现,追问生命真相与生命底蕴。突出了人性的维度和生命的尊严。 4、建构生命论文学观:生命之喻、文学与生命同构,“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是中国人文精神追求的最高目标,西方知识分子把对自然科学的真理追求,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则把人生、社会理想作为自己生命的支点。对于批评家来说,批评之于批评家是一种生命创造活动,批评家通过文艺批评来发泄自己胸中块垒,确证自我的存在。是来自内心世界的激烈的冲动,是对人性、对世界的深切的关怀,一种真正的写作。 最后,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生命论文学观显然不同于将文学理解为一种社会活动的文学观念,但它也不同于侧重从心理学视角把握文学的艺术情感论。艺术情感论将文学仅仅理解为情感的表现,只是一种移情或自我的投射,显然对文学的界定过于狭窄,有对文学丰富的社会内容视而不见的嫌疑。 生命论文学观不同于社会文化论文学观的地方,在于社会文化论文学观强调对文学进行外部研究,强调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去把握文学的意义,认识文学的价值,属于文学的外部视角,而生命美学侧重的是对文学进行内部观照,透过文学的现实功利价值去发掘文学深层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 文学活动是一种源于生命本能的冲动,有着不可遏止的生命欲望和生命激情。文学的出现不仅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更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命需要,充溢着生命勃发的激情。作家通过写作来确证自己的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读者通过阅读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写作化解自己的心理郁结,缓解自己胸中激情的挤压,从文学活动中体验生命意义,体验自我实现的高度满足感
其他文献
本文吸收、借鉴现代语言学、文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立足语言事实,选取“文革”时期的比较有代表性、内容上较多涉及女性解放和参与的文本,从女性主义视角切
唐朝是墓志发展的繁荣时期,墓志篇幅宏大,形制基本固定。初唐时期国家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经济、政治、文化逐渐繁荣,促进了墓志的发展,保存的墓志材料十分丰富。《秦晋豫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