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脑性瘫痪合并语言障碍是指患儿以明确诊断脑瘫为基础,同时出现语言理解、表达及交流问题,简言之,伴有语言或言语功能障碍。根据2015版脑性瘫痪康复指南,脑瘫患病率约为2-3.5‰,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伴或不伴有语言和智力、视听觉缺陷等。语言障碍作为脑性瘫痪的常见伴发障碍,约占患儿的70-75%左右。这种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儿正常的语言理解、表达和交流,不利于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心理发展,同时影响患儿的学习能力进而加重患儿运动、智力障碍,严重降低患儿的生活质量。目前脑瘫患儿语言治疗的现代医学疗法主要依靠语言训练及认知教育,国内治疗语言障碍从整体着眼,在语言训练基础上,增加传统特色疗法如头针、穴位注射、推拿等疗法,具有明确的疗效。根据导师多年临床经验,我们总结发现,将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法与经验头针疗法相结合,即"通督醒脑针刺疗法",治疗脑瘫合并语言障碍疗效显著,本研究旨在探索通督醒脑针刺疗法治疗此类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本研究拟用科学的随机对照方法,通过对两组语言障碍的CP(Cerebral Palsy)患儿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对照研究,治疗组采用通督醒脑针刺疗法,对照组采用本院常规的经验头针疗法,寻求治疗脑性瘫痪合并语言障碍者更有效的方法,探索通督醒脑针刺疗法对于患儿的临床疗效,为脑瘫患儿回归社会、改善其生活质量提供可行的途径。方法:通过随机对照法,选取在南海妇幼保健院住院及门诊2-6岁合并语言障碍的CP患儿80名,分成A组-治疗组、B组-对照组,每组40例,进入统计的共71例,A组35例,B组36例;A、B两组均进行语言训练及其他必要运动、认知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A组加用通督醒脑针刺疗法,B组加用经验头针疗法。语言训练及康复训练:每日1次,20次为1个小疗程;通督醒脑针刺及经验头针:隔日1次,10次为1个小疗程。综上所述,小疗程周期为20天,每个小疗程间隔15天,大疗程周期为3个小疗程(90余天),大疗程间隔2个月,间隔期间行家庭康复治疗。本研究的总干预疗程为2个大疗程,即观察周期为10个月。分别在总干预疗程开始及结束时,进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S-S法及构音障碍检查法、北京盖塞尔发育量表评定语言能力提高情况及Gesell量表各能区得分变化。研究的结果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研究开始前对A、B两组患者在入组性别、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年龄分段、年龄等一般情况,平均病程、脑瘫GMFCS功能分级情况、脑瘫类型、语言障碍类型、Gesell量表各能区发育商等病情相关因素,两组Gesell量表语言发育商进行比较,二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前二组一般情况、病情程度、语言障碍程度具有可比性。2、对A、B二组患儿Gesell量表各能区发育商(DQ)、治疗前后发育商差值及各组自身治疗前后发育商进行统计分析:治疗后,A组社会适应、语言及个人社交发育商显著性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运动、精细运动能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语言、个人社交能区治疗前后发育商差值显著性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社会适应、大运动、精细运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自身Gesell量表五个能区发育商治疗后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S-S法及构音障碍检查法进对治疗后两组患儿的有效性进行统计分析:A组患儿疗效显著性优于B组(P<0.05),总有效率显著优于B组(P<0.05);A组语言发育迟缓+构音障碍患儿疗效显著性优于B组(P<0.05),总有效率显著优于B组(P<0.05);A组2-3岁患儿疗效显著性优于B组(P﹤0.05),总有效率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3-6岁组患儿疗效及总有效率与B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督醒脑针刺疗法能够明显改善脑瘫患儿语言障碍:(1)通督醒脑针刺疗法改善脑瘫患儿语言障碍较经验头针疗法疗效更显著,改善脑瘫患儿语言发育迟缓合并运动性构音障碍者疗效优于常规经验头针。(2)通督醒脑针刺不仅明显改善患儿语言障碍,同时进一步提高患儿智力水平及社会交往能力,尤其在提高社交能力方面比经验头针疗效更显著。(3)通督醒脑针刺对2-3岁患儿语言障碍疗效优于经验头针组但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对3-6岁患儿疗效无明显差异,可能与2-3岁患儿自身语言发育及康复速率快,对治疗手段的敏感性高、康复效果好有关,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