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s)是一种异位搏动介导的电活动,可来源于心房外的心脏其他组织结构。在无结构性心脏病的特发性PVCs中,PVCs来源主要来自右室流出道,而多数结构性心脏病来源于左心室[1]。PVCs可发生于正常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45-65岁无结构性心脏病人群中发生率达6%[2],正常人群中PVCsHolter检出率1.3%-20%[3]。PVCs临床表现变异性很大,最常见为心悸、心慌感,严重者可触发恶性心律失常引起黑蒙、晕厥、猝死。近来研究发现频发PVCs有潜在引起左心功能不全及扩张性心肌病危险[4-9],导管导管射频消融术(Radio 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能成功逆转PVCs相关的心肌病。但传统RFCA中的存在放射损伤,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的RFCA能最大程度减少术中X线的暴露,且手术更加安全精准高效,有的甚至能达到零射线下完成手术。目的通过与常规X线指导对比,评估Carto3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零射线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PVCs(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from the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PVC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分析收治的RVOT-PVCs拟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46例,其中三维组21例,其中男9例(43%),女12例(57%),平均年龄(41.7±14.0)岁,运用Carto3系统重建右室流出道模型并指导标测及消融;常规组25例,其中男8例(32%),女17例(68%),平均年龄(41.2±11.5)岁,仅在传统X线指导下行标测和消融。比较两组标测时间、放电次数、手术即时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的差异,并比较远期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并将结果做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即时成功率三维组(95.2%)vs.常规组(92.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常规组相比,三维组标测时间明显缩短(3.5±0.8)min vs.(6.6±2.7)min,P<0.01;放电次数明显减少(4.6±1.0)次vs.(8.7±2.5)次,P<0.01;手术时间明显缩短(61.1±9.7)min vs.(80.7±34.2)min,P<0.05;三维组术中完全零射线,而常规组X线曝光时间为(16.5±8.4)min。随访(15±9)个月,远期成功率三维组90.5%,常规组88.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维组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常规组发生1例心包填塞,经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后恢复。结论Carto3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行零射线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PVCs安全、有效,可较传统X线指导消融明显缩短标测时间、放电次数及手术时间,并可显著减少射线暴露甚至零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