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吡喹酮用于治疗血吸虫病长达30余年,迄今其杀虫机制未阐明。根据现有研究结果,Greenberg学者提出“血吸虫钙通道-吡喹酮药物靶点”假说,推测细胞内Ca2+内稳态的变化将是导致血吸虫死亡的最终原因,此假说已成为目前学者探索吡喹酮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课题拟围绕“钙通道-吡喹酮药物靶点”这一假说,应用L型与T型钙通道阻滞剂、细胞肌动蛋白微丝功能特异性抑制剂、PKC抑制剂和激活剂等,从不同途径探讨吡喹酮药物作用机制,深入阐明“吡喹酮是单一药物靶点?还是多药物靶点作用于钙通道调控细胞内Ca2+内稳态发挥抗血吸虫生物学效应?”这一科学问题。方法1.日本血吸虫成虫体外培养,实验观察L型与T型钙通道阻滞剂对吡喹酮抗虫活性的拮抗作用,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药物作用后的虫体超微结构变化。2.体外实验观察应用细胞肌松素-D(CyD)及鬼笔环肽特异性抑制细胞肌动蛋白微丝的功能对吡喹酮抗血吸虫活性的拮抗作用,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药物作用后的虫体超微结构变化。3.体外实验观察PKC抑制/激活剂对吡喹酮抗日本血吸虫活性的影响。4.PKC抑制剂金丝桃素体内外抗日本血吸虫作用的实验观察。结果1.二氢吡啶类的L型钙通道阻滞剂尼群地平与尼非地平对吡喹酮抗日本血吸虫有部分(大约50%)拮抗效应,拮抗组虫体皮层超微结构损伤轻微。2.CyD可完全拮抗吡喹酮体外的抗日本血吸虫作用,拮抗组虫体皮层超微结构无明显损伤。3.PKC抑制剂金丝桃素在体外对日本血吸虫具有显著的杀伤效应,在体内也具有一定的抗虫作用。结论本研究结果证明了“血吸虫钙通道-吡喹酮药物靶点”这一假说。1.二氢吡啶类的L型钙通道阻滞剂与血吸虫电压门控钙通道(VGCCs)的结合位点和PZQ作用虫体的药物靶点可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2.CyD对肌动蛋白微丝结构的破坏可能干扰了血吸虫细胞骨架接受PZQ药物靶点刺激后的信号传递,此信号传递并非完全通过钙通道,可能存在其他途径。3.PZQ对虫体皮层的损伤效应并非药物直接作用导致,可能与PZQ作用虫体后诱导细胞Ca2+内流导致虫体痉挛性麻痹后的继发效应有关。4.金丝桃素具有抗血吸虫作用的潜在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