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描述护理专业学生对精神病患者态度及行为的现状,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因素;
2.评价综合干预在改善护理专业学生对精神病患者态度及行为方面的效果。
方法:
2011年12月~2012年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某院校护理专业符合纳入标准的412名在校学生,使用一般资料问卷、精神病公众污名量表及社交距离量表进问卷调查;2012年2月~2012年8月,以招募形式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护理专业在校生105名作为干预对象,将招募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为对照组(53名)和实验组(52名),对照组采取空白对照,实验组实施干预方案,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采用精神病公众污名量表和社交距离量表进行数据资料的收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t检验、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1.现况调查结果显示:污名分量表得分为(3.19±0.65)分,接纳分量表得分为(2.65±0.64)分,精神病公众污名量表总分为(5.84±1.16)分,社交距离量表得分为(2.87±0.62)分;污名、接纳及社交距离量表得分与量表中点3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
2.护理专业学生对精神病公众污名的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的年级、接触程度、提供服务意愿及有无心理问题学生的污名分量表、接纳分量表及精神病公众污名量表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的年级、培养层次、接触程度、提供服务意愿及有无心理问题学生的社交距离量表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护理专业学生对精神病公众污名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接触程度、年级及提供服务意愿均进入污名、接纳、精神病公众污名及社交距离量表得分的回归方程,共解释总变异分别为48.6%、49.0%、31.5%及23.2%;这3个因素对回归方程的贡献由高到低依次均为:接触程度、提供服务意愿、年级。
4.综合干预效果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时间因素或干预因素引起污名、接纳及社交距离量表得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得分在时间效应和干预效应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
结论:
1.护理专业学生对精神病患者存在污名的态度,但其可以接纳患者,并能够倡导为患者提供帮助及与患者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
2.接触程度、提供服务意愿、年级分别是影响护理专业学生对精神病患者污名态度、接纳情况及社交距离的因素;护理教育者可以根据这些影响因素采用针对性的措施,以促进护理专业学生对精神病患者的积极态度及行为。
3.综合干预能够改善护理专业学生对精神病患者污名的态度、促进其对患者的接纳及缩短其与患者的社交距离,而且这些态度及行为的改变在干预后能够保持一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