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日益密切,高层领导人互访愈发频繁。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外宣翻译,尤其是政治文献翻译的重要性也愈加突显。政治文献主要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言论和讲话、党和政府的文件和工作报告等,不仅具有传达贯彻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职能,而且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他国了解我国国情、方针政策、政治制度、政治立场等最权威的来源。在政治文献的翻译中,译者要着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努力赢得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理解和支持,不断增进我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为实现我国总体外交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在我国政治文献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用语层出不穷。这些政治经济用语植根于我国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有着浓厚的中国特色,为政治文献的翻译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然而,学界鲜少有对此类用语的探讨与研究。 本文以《政府工作报告》为样本,探索适用于其中中国特色政治经济用语的翻译策略,以期弥补此类研究的空白。选取彼得·纽马克的文本类型学理论,通过分析指出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代表的政治文献强调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而其表意功能并不显著。因此,在翻译其中的中国特色政治经济用语时,应该以交际翻译为主,不拘泥于原文的表达形式,而是力求准确传达出原文的内含义与外延义。然而,由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尤其是中文多采用四字格词语,为中国特色政治经济用语的翻译带来了许多不便,译者在翻译时也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错误。总结了一些常见中国特色政治经济用语的类型及其翻译策略,指出了在翻译时存在的问题,期望能对政治文献的译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