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专家始终致力于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针对教练员和运动员之间的情感体验一直是探讨的重点,其中教练员的领导行为、运动员的训练比赛满意感以及心理疲劳也是不容忽视的议题。教练员的关怀或专制等行为,对运动员会产生不同且有可能是相反的感受或效果;良好的比赛训练感受能够促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抑制心理疲劳的产生,也能促使队员超常发挥,取得佳绩。因此,基于拓展构建理论、认知评价理论以及以往相关研究甚少且不够深入的状况,本研究着重探讨教练员领导行为、训练比赛满意感和心理疲劳在全运会U21女排队员中的现状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提高教练员的指导能力、管理水平以及提高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实证依据。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心理测量法和数理统计,对参加2017年于天津举行的全运会U21以下组青年女排决赛的8支球队队员进行调研,并采用SPSS 19.0和AMOS17.0软件统计数据。研究结果:1.三者表现:除了专制行为以外,成绩越好的队伍,教练员领导行为各维度得分越高,而其专制行为维度得分趋势相反;除了“对手”、“裁判”维度以外,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感各维度均呈现成绩越好的队伍,其在各维度得分越高的趋势,另外,有半数队员认为对手的水平或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比赛,认为裁判有失公允,山东队员表现出不满组织管理的情绪,值得重视;成绩靠前的队伍,队中只有很少或没有严重心理疲劳感队员,而相反,成绩靠后的队中有9人出现严重心理疲劳现象,需要及时干预。2.三者关系:教练员领导行为与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感之间为显著正相关,前者能够显著预测后者;教练员领导行为、训练比赛满意感与运动员心理疲劳之间为显著负相关,前两者显著负向预测后者;当领导行为、训练比赛满意感同时作用并预测心理疲劳及其三个维度时,前两者对后者同样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同时,专制行为能够正向预测心理疲劳,而领导行为及其其它维度则能够负向预测心理疲劳。3.教练员领导行为可以直接影响、调控、抑制运动员心理疲劳,也可以通过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感所起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研究结论:1.积极有效的教练员领导行为可以直接影响运动员的心理疲劳感受,也可以通过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感的提高来间接抑制心理疲劳的产生。即训练比赛满意感是个调控变量,可以直接调控心理疲劳,其在教练和队员之间具有增加和抑制的间接中介作用。2.心理疲劳3个维度的被作用路径与心理疲劳总体被作用路径相同,建立了一一对应的中介效应模型。揭示了教练员领导行为影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作用机制,为提升教练员的执行力、帮助运动员提高满意度以及抑制、缓解心理疲劳提供参考。建议:1.从建立的中介效应模型来看,在U21青年女排群体中,今后可以从提高教练员执教水平出发,帮助运动员获得更多的满意感来缓解或抑制心理疲劳。2.心理疲劳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影响女队员的心理健康和排球技能水平的发挥,鉴于被调研对象中存在极少数严重心理疲劳现象,因此,建议有关教练和管理者找到结症所在,多进行民主指导,且要尽早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予以疏导。3.在比赛成绩靠前的江苏、上海以及山东队中,出现某些不满情绪,依次为教练的专制行为较多、自身水平发挥不好以及组织管理不到位,建议有关教练和管理者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进行改进和管理,这也是进一步提升整体实力和成绩的有效途径。4.鉴于有近半数队员质疑对手和裁判的表现,建议队员要冷静对待不公平现象,多从自身查找原因,要用自己的绝对实力来主动赢得比赛。同时,个别裁判员也要秉公执裁,提高从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