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生于70年代的小说作家鲁敏从1998年开始创作,至今已20年,综观其小说创作,明显的特征是其创作与个人经验关系深切。现有的对鲁敏小说的研究,多集中于她的中短篇小说。最常见的研究是将她的小说分为都市和乡村两大系列,在城乡对立中讨论乡村与都市、传统与现代、社会转型等问题;对都市系列的小说研究侧重于人物在社会、家庭中的个人处境问题、作品中“缺席的”父亲形象及“暗疾”现象;对乡村系列的分析则关注鲁敏的“乡土温情”以及乡村中的人性美。这些研究都只是抓住她作品中某一方面的特征,缺乏整体观照,尤其是套用概念,借助意识形态框架,挪用宏大叙事——诸如传统、现代、先锋、底层——的弊端非常明显,选择一个大而无当的概念,便随意将作品纳入其中。此外长篇小说的研究是薄弱环节。本文第一次系统梳理了鲁敏成长过程中个体的经验,尤其是创伤经验,从个人经验与创作的关系角度切入研究,抓住鲁敏创作中的关键性特征,对鲁敏的创作,包括长篇小说创作进行全面的分析,揭示鲁敏创作的独特意义,并试图剖析其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第一章梳理了鲁敏童年、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以及进入职场后的工作经历,并且对她现有的创作进行整体的概括。后面三章将鲁敏童年及少年、青年、中年三个不同时期的经验与具体作品相结合:鲁敏童年时期的乡村生活经验以及与父亲相处中的创伤经验在作品中有非常明显的呈现;青少年时期自卑、黯淡的青春经验反映在创作中表现为偏爱描写情感不幸、长相平庸的一类女性;而她在邮局中的十四年工作经验使她接触到不同的职业人群,对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格外关心。鲁敏创作的独特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父亲叙事的意义在于,她不是因为意识形态、宏大主题才叙事,她是基于生命内在的创痛,首先为自己,然后才通向读者,这是其独特所在。二、鲁敏乡土叙事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以她在乡村的经验为基础进行叙写,尤其关注乡村中的女性命运、现代化进程等问题;另一方面,她离开后重返、观照的那类创作发现了乡村人生中的价值意义。三、鲁敏女性叙事的意义在于,她的笔下几乎写到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女性,这些女性大多是平凡、平庸的一类;与一般的从思想启蒙角度出发的女性主义不同,鲁敏关注的并不是女性的经济与文化教育状况,而是女性的性启蒙与情感教育,这是决定女性是否幸福的关键,这类作品主要基于她与母亲两代人不幸的情感与婚姻经验。在详细的文本分析之后,第五章主要探究她创作中面临的困境,鲁敏的作品中自我重复现象比较严重,这类现象在进入长篇小说的写作时尤其明显。一个依赖于经验进行创作的作家,当她的活性经验不再增长时,她的作品便很难有大的突破,她为此在创作的题材、主题上作过种种调整,但从现有的作品来看,成效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