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生育期是影响玉米增产、稳产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玉米育种改良工作的热点方向。ZmCCT10、ZmCCT9同属于CCT家族基因,参与玉米光周期调控途径。ZmCCT10在长日照条件下,对玉米的开花起抑制作用,敲除该基因可提前玉米的开花期,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全年粮食总产量;打破种植区域限制,扩大种植范围,引种到高纬度、高海拔等地区;有效降低生育期时遭遇自然灾害的概率,有效避免减产。改良玉米开花期,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育期是影响玉米增产、稳产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玉米育种改良工作的热点方向。ZmCCT10、ZmCCT9同属于CCT家族基因,参与玉米光周期调控途径。ZmCCT10在长日照条件下,对玉米的开花起抑制作用,敲除该基因可提前玉米的开花期,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全年粮食总产量;打破种植区域限制,扩大种植范围,引种到高纬度、高海拔等地区;有效降低生育期时遭遇自然灾害的概率,有效避免减产。改良玉米开花期,适当缩短生育期,对保证玉米安全高产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所获得的结果如下:(1)通过构建单sg RNA的CRISPR/Cas9敲除载体成功获得ZmCCT10/ZmCCT9相关的突变体,其中ZmCCT10基因出现4种突变:+1T、+1A、C18T、-2bp,ZmCCT9基因出现1种突变,+1A。(2)以KN5585为背景的ZmCCT10-1IT株系和ZmCCT10-1IA株系在海南短日照地区及北京长日照地区开花期均明显提前2-5天,株高、去雄株高及穗位高均出现矮化现象,变矮20cm左右。(3)以KN5585为背景的ZmCCT9-1IA株系尚未获得阴性纯合材料,对阳性材料进行表型初步观察发现,株高、去雄株高、穗位高均明显变矮,突变体果穗与野生型果穗相比明显要小,植株整体的生物量出现明显的减少。(4)通过DTM策略,以CML312为背景的晚熟材料获得关于ZmCCT10相关的两种无转基因元件的突变株系:ZmCCT10-1IT株系和ZmCCT10-C18T株系。ZmCCT10-1IT株系作为移码突变材料,开花期较野生型相比明显提前;ZmCCT10-C18T株系作为同义突变的材料,开花期较野生型相比并未出现明显变化。
其他文献
株高是现代玉米育种中一个重要的农艺性状。矮化或半矮化性状赋予玉米品种许多优势,例如抗倒伏能力增强、适宜密植、收获指数提高等,对玉米增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WRKY转录因子是植物中最大的转录调控因子家族之一,是植物信号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WRKY家族成员不仅广泛参与了植物的非生物胁迫防卫反应,而且在植物生长发育、形态建成和株高株型调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实验室前期工作,以过量表达Z
<正>防空反导是世界主要军事强国作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的指挥控制系统是防空反导武器系统作战效能的倍增器。美国作为全球军事上最强大的国家,在防空反导领域的发展更是首屈一指。本文从美国防空反导指挥控制系统入手,对其典型指挥系统的发展进行了初步探析。
如何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目前临床的治疗手段主要有对症治疗和抗生素治疗,其中对症治疗无法杀死病原菌,且耐药菌株的产生使抗生素的疗效已经远不如从前。光热疗法的出现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为治疗败血症提供一个新的策略。本文设计并合成了Cu2O包裹Se球的核壳纳米材料(Se@Cu2O)。首先利用败血症引起的高含量内源性H2S,体内硫化Se@Cu2O后转化成具有光热效应的Se@Cu
随着工业的持续发展,甲醛污染日益严重,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等有重要影响。长期处在高浓度甲醛的环境中会引发咽喉肿痛、肺气肿等疾病,严重时甚至会诱发癌症。因此,甲醛污染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消除甲醛污染的方法存在成本高、甲醛降解不彻底、导致二次污染等缺点。研究表明利用微生物降解甲醛可有效避免这些缺点,且甲醛脱氢酶将甲醛氧化成甲酸是解决甲醛污染问题的关键途径之一,但目前报道的微生物法降解甲醛的效率偏低,
本文以高花青素、晚抽薹为主要育种目标,应用常规育种技术,以5个紫色不结球白菜品种与15个绿色不结球白菜品种为实验材料,使用去雄法进行杂交,得到58个杂交组合,对亲本及F1代进行农艺性状测量、生理生化检测;使用秋水仙素法诱变并进行生理生化检测及细胞学鉴定。以此提升不结球白菜育种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筛选不结球白菜优异新种质资源。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杂交植株中,父本是紫高-1、紫矮-1、紫色小青菜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的主要粮食作物,全球一半以上的人以大米为主食。水稻生长发育过程易受到各种胁迫的威胁。其中高温胁迫尤为突出,过高的环境温度会导致水稻植物生长缓慢、花期延迟、小穗不育和米质变差等。我国水稻主产区常常因抽穗期持续极端高温天气而导致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因此,培育耐热品种是是应对高温热害的最有效途径。而发掘水稻耐热QTL和解析水稻耐热机理,将为耐热品种的培育奠定
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是一种蚊媒传播的新型黄病毒,给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的家禽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还没有抗病毒药物可有效对抗这种病毒的相关报道。(-)-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一种大量存在于绿茶中的多酚成分,最近已被证明对许多病毒具有抗病毒活性;然而,EGCG对DTMUV的感染是否有抑制作用仍然未知。本研究
α-淀粉酶是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一类工业用酶,其耐酸碱及热稳定的特性决定着α-淀粉酶的应用方向。为获得高效应用于饲料工业的淀粉酶,即在低p H条件及40℃环境下具有高活力和高稳定性的α-淀粉酶,本研究克隆表达了贝莱斯芽孢杆菌D1的α-淀粉酶并对其进行突变改良,采用结构生物学、计算机模拟、基因定点突变等技术进行合理设计进行分子改造,并用Escherichia coli BL21重组表达α-淀粉酶,同时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tze)是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属于亚热带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观察到叶色有黄化或白化症状。在此背景下,一些黄化的品种被筛选出来,如黄金芽和黄魁品种等。由于它们独特和鲜爽的口感滋味,这类茶制品正在成为市场热销的品种。植物黄化或白化的分子机理远没有完善,其中叶绿素破坏,叶绿体解体、光合系统破坏的调控基因目前还未知。黄化茶树品种黄魁,其种子苗
玉米(Zea mays L.)淀粉是人体生存所必需的能量和营养来源,尤其是高直链玉米淀粉是多个领域的重要原材料。此外,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RS)一般来源于高直链淀粉,RS可以降低肠道疾病的发生率及降低血糖和胰岛素反应,有益维护健康。在普通玉米中,通常只含有25%的直链淀粉甚至更少,所以其抗性淀粉含量也较低,通常不到1%,所以通过增加玉米中的直链淀粉含量来增加抗性淀粉含量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