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文性理论是在西方结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现代文本理论,最早由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词、对话和小说》中提出,之后一直备受各国学者的关注,如罗兰·巴特、热拉尔·热奈特、雅克·德里达等都对这一理论发表过自己的观点。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互文性理论,并从多个方面对此理论进行阐释。20世纪80年代,这一理论传入我国,受到诸多批评家的热捧。国内理论家如童明、赵渭绒、李玉平、王瑾较早地接受并使用了这一理论,并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理论探索。第一章“人物的再现”。人物形象的互文现象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色。最集中、突出地表现在湘西少女形象以及都市男性形象上。互文性研究的意义就是从相似文本里找到差别,再在差异中寻找相同。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形象带有类型化的特征,因此研究其创作人物形象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沈从文塑造人物的手法。第二章“意象的重复”。意象的营构是一部(篇)小说中比较能反应作者思想情感倾向的元素,是沈从文小说叙事的重要手段之一,呈现出文本互文性的重要特征。沈从文笔下的磨坊、山洞、湘西世界令读者印象深刻,这些意象相互呈现其意义,相互依托而存在,成为沈从文创作的标签,这为小说的多重文本对话带来了新的要素。第三章“故事情节的互文性”。从宏观的小说层面上来看,沈从文创作中的故事情节要素,包含着以“影响”为核心要素的可能性,人物的结构、故事的设计呈现出文本对话的相互映现。第四章“沈从文小说互文性的美学评价”。互文性对于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积极方面主要是能使作者的小说创作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能使内在元素彼此联系相互映衬,并最终互相阐释。消极方面就是创作艺术的局限性以及对作者评价的局限性,由于创作标签的存在,使我们在评价一个作者时,容易向较为普遍的特点上倾斜,而忽略了作者的一些独创性表达。结语。通过对沈从文小说的互文性研究,我们能够在把握其作品内涵的基础上,细致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文本间的相互阐释,从而进一步拓宽沈从文小说的文学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