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对准于徐州地区两汉时期墓葬出土的陶制俑像,它是中国古代丧葬中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随葬明器,不仅直接反映了当时的丧葬礼仪文化,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发展。徐州作为当时两汉时期重要的封国,出土的陶俑不仅数量众多、类型丰富,而且在造型风格和艺术成就方面都占有了重要的一席。本文全面系统的总结了徐州两汉时期陶俑的发掘状况;分析了徐州陶俑的造型风格和制作工艺在两汉时期获得的长足发展和承前启后的效应;着重探究了徐州地区汉代陶俑与当时的文化都城看、两京地区和周边地区鲁南、豫东、皖北以及苏北地区已发掘的汉代陶俑的关系,进而总结出徐州地区汉陶俑所表现的区域性特点和共性特征。最后,本文将对陶俑体现的徐州地区汉代时期政治、经济、生活、艺术发展方面进行全面概括。以下是本文的主要框架: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综述、和研究设想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1-2章):总结了徐州地区两汉时期陶俑的发掘状况和分类与分期。本文首先根据田野考古发掘资料和发掘报告,按照墓葬形制及葬俗的不同,对徐州地区汉代陶俑发掘现状作了系统梳理。参照边策先生的《试论徐州地区出土的西汉陶俑》一书中以陶俑的造型和功用作为标准,本文将陶俑分为人物俑和动物俑及模型明器附俑两大类。另外,鉴于俞伟超先生的《古史分期问题的考古学观察》和李如森先生《汉代丧葬礼俗》中,对汉代墓葬形制变化分期的讨论,本文将徐州地区汉代陶俑分成三期。即:西汉早期、西汉中后期和东汉三个时期。即:西汉早期指从汉朝建立到景帝(公元前202一前141年);西汉中后期指始于汉武帝登基,止于更始帝刘玄被杀(公元前140---公元25年);东汉时期则指始于汉光武帝刘秀即位,止于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公元25—220年)。第三部分(3-4章):首先是与造型风格角度而言,从题材上,反映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不断扩大;从造型上,汉代陶俑承上启下,微创新见于形象中;手法上,徐州地区汉俑的塑造体现出雕塑艺匠卓越的写实能力。从整体效果上,徐州地区汉代俑塑所偏重追求的却并非具细写实,而是追求一种内在的气韵之美。其次是制作工艺的创新。(一)组合成装俑像;(二)模塑结合,以模为主;(三)塑绘一体,以绘补塑,彩绘俑大量出现。其次,通过将徐州地区汉墓出土的陶俑与两京地区、周边地区的鲁、豫、皖、苏出土两汉陶俑的对比,不仅突显了徐州陶俑的地域特色,而且反映了从整体上陶俑在两汉时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第四部分(5章):本章主要是通过上文陶俑分析并结合历史文献探讨了陶俑所反映徐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面的变化。本文所致力于的研究方向和特色是:从横向角度对徐州地区汉代陶俑与当时文化都城长安即现在的西安和周边地区的鲁、豫、皖发掘的汉陶俑进行了对比,探究徐州地区汉俑的地域性特征和体现的共性因素。同时,文中也将从纵向方面,论述徐州地区汉代陶俑对秦俑和魏晋南北朝俑像所发挥的承上启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