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是中国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呈现了新的面貌,身体也不例外,其与国家、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本文从身体史的角度,试图考察1912年至1937年间小学生身体规训的历程,解读身体与社会变革的关系,重点阐述礼仪教育、课堂教学、体卫科教育中的小学生身体规训。文章分为三章,下面将一一简述:第一章叙述了礼仪教育中的理念化和文明化身体规训的历程,礼仪教育要求内在理念和外在行为合二为一,方显礼仪教育的实效。从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分别叙述了小学生身体的不同塑造,民国初年的修身身体与传统礼仪教育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国民身体是针对当时的分裂混乱局面而提出来的,以上海市立旦华小学为个案代表的方式研究了这一时期小学生身体朝着国民化方向的发展,国民与公民是大同小异,区别是是否有统一的政府扶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养身体是党政训化的身体,通过思想上的党义教育和行为上的小学公民训练,以达到小学生身体教养式的规训。第二章阐述了课堂教学中的身体规训,通过对小学生身体的时空限制、感官以及体态限制,来培养小学生在课堂中的规则意识。小学生的时空定位是从课表与迟到、旷课问题和座位与教室墙壁这两个方面来阐释,课表意味着在规定的时间内,小学生必须在教室里上课,座位意味着给小学生的空间定位,同时,要充分利用教室墙壁空间文化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除此之外,好动的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官和体态是不老实的,为了便于管理和落实听课效果,对小学生的感官和体态给予一定的约束是十分有必要的。第三章论述了体卫科教育中的身体规训,体卫科教育相对于传统的养生来说,是以动态的方式呈现的,论述中是采用为什么、如何做、怎么样的逻辑来架构的。首先是由于身体的污名而有必要进行体卫教育,身体的污名表现为不卫生和“东亚病夫”,并且小学生出现了很多卫生和健康问题;其次,为了增强体质,小学校中开设了体育科和卫生科,体卫学科的设置、细致要求和落实为体质规训提供了可能;最后,通过对体卫科教育实施的必要和落实的分析,总结出身体规训的国家化特点。论文以历史逻辑、个案研究等不同的方式对民国时期小学生身体规训进行了梳理和阐述,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