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地区中侏罗世煤中古野火证据及对古气候的影响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paullove0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火(wildfire)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循环有着重要影响。野火的发生与大气氧含量、气候及可燃物的类型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燃烧产生的气体会对气候环境产生影响,气候的变化又影响着植被的生长。侏罗纪时期大气中的CO2明显偏高,气候变化明显,然而目前关于侏罗纪野火事件对气候影响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本次研究采集了鄂尔多斯盆地北缘的神东矿区、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的彬长矿区、吐哈盆地的哈密矿区、准噶尔盆地南缘的阜康矿区的9个煤矿的主采煤层样品。采用煤岩显微组分定量、惰质组反射率测定、煤层顶底板中常量和微量元素分析、煤层顶底板中矿物组成分析、细胞壁的均质化程度观察、多环芳烃化合物检测等测试方法,综合研究了侏罗纪中国西北地区古野火存在的证据,古野火类型及其对古气候的影响,同时根据煤中惰质组的含量与古氧气含量的关系推测中侏罗世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取得的成果与认识如下:中侏罗世中国西北地区古野火存在的煤岩学证据。前人研究表明宏观煤岩组分中的丝碳等同于宏观的Charcoal,显微煤岩组分中的惰质组等同于微观的Charcoal。在本次研究的煤层顶底板及煤样中发现了大量的不完全燃烧产物Charcoal。在西北地区中侏罗世煤中显微煤岩组分中惰质组含量在45%-72%之间,远高于华北地区晚石炭—早二叠世煤层中惰质组含量,这表明相对于华北晚石炭—早二叠时期,西北地区侏罗纪泥炭形成时期的野火事件更为频繁。中侏罗世中国西北地区古野火存在的多环芳烃证据。燃烧产生的分子标志物最具代表性的为多环芳烃(PAHs)类化合物,尤其是四环以上的多环芳烃基本上均为燃烧产物。在所有煤样中均检出了四环及其四环以上芳烃,特别是部分样品检测到了典型的高温燃烧产物六环芳烃—晕苯,通过多环芳烃同分异构体的比率计算表明荧蒽、苯并荧蒽、芘、苯并芘、苯并a蒽、茚并芘和苯并[g,h,j]花具有燃烧成因,同时还检测到了有机质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含氧的芳香类化合物,如苯并奈并呋喃,二奈并呋喃,苯并二苯并呋喃等,这些分子标志物同样指示出在中侏罗世中国西北地区发生过广泛而频繁的野火事件。中侏罗世中国西北地区的古野火类型以中低温燃烧的地表火为主。西北地区中侏罗统煤中惰质组分的的平均反射率为1.77,其中反射率在0.7-2%之间的惰质组占惰质组总量的75.96%,根据惰质组反射率与燃烧温度的关系计算出燃烧时的温度集中在400℃左右。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植物细胞间层均同质化,这表明燃烧温度至少在325℃以上。在所有样品中五环及其以上化合物相对丰度较低,因此在中侏罗泥炭形成时期发生的古野火以中低温火为主,高温火频率较少。鄂尔多斯盆地北缘中侏罗世早期延安组沉积时期气候变化过程明显。鄂尔多斯盆地北缘的延安组主采煤层的底板中CAI、CaO/MgO、Al2O3/MgO、Sr/Cu等值具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粘土矿物组合由伊利石和绿泥石组合变为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组合,这表明在延安组一、二段沉积时期气候相对干冷,而三、四、五段沉积时期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侏罗纪时期的古野火事件中释放的巨量CO2可能是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之一。根据中国西北地区早—中侏罗世煤碳资源量及煤中惰质组的含量,计算出由不完全燃烧形成的惰质组含量,在此基础上根据现代森林火灾碳排放模型,保守计算出仅在中国西北地区早—中侏罗世成煤期,成煤沼泽中森林燃烧向大气中释放出的总碳量为5.56×1011吨,其中CO2的量为1.73×1012吨,CO的量为1.1×1011吨,CH4的量为1.0×1010吨,其中仅CO2的排放量就达到目前大气圈中CO2总量的57.7%。大量资料表明中侏罗早期大气中CO2含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在中侏罗世发生的广泛而频繁的野火释放的温室气体可能是导致这一时期CO2浓度上升,气候由寒冷干燥变为温暖潮湿的原因之一。中侏罗世延安组地层沉积时期鄂尔多斯盆地大气中古氧气含量为27.9%,高于现今的氧气含量(21%)。在西北地区中侏罗世煤中显微煤岩组分中惰性组分含量在45%-72%之间,平均值为55.76%,根据Glasspool和Scott建立的煤中惰质组含量与大气中古氧气含量的公式计算出中侏罗世早期延安组地层沉积时期鄂尔多斯盆地大气中古氧气含量为27.9%。煤层顶底板中的宏观Charcoal指示在燃烧区域发生过水流侵蚀现象。鄂尔多斯盆地北缘神东矿区的5组主要煤层的顶底板中均发现了宏观的Charcoal混杂在砂—泥岩中,这表明燃烧事件后水流对燃烧区域进行过侵蚀作用,河流携带的碎屑物可能使河道淤积、改道,废弃的河道及岸后积水区域为泥炭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场所。
其他文献
近年来对全球变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全球变化引起的生态效应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CO2浓度升高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开展较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CO2加富对海洋大型藻类和微藻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较少;另一方面,赤潮的频繁发生使得寻求一种有效的赤潮防治方法愈来愈迫切,而生物防止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因此,本文选取赤潮异弯藻、东海原甲藻两种在我国国内最常引起赤潮的浮游微藻和孔石莼、扁浒
学位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左室几何构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山大一院呼吸科确诊为OSAS的患者192例,次日晨起抽取静脉血(进行空腹血糖、血脂系列及血浆Hcy水平测定),行心超检查,同时选取30例健康人作对照组。根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相对室壁厚度(RWT)将OSAS患者按左室几何构型分为四组:正常构型组(N
目的:通过观察隔附子饼灸肾俞、京门穴和口服芬吗通治疗肾阳虚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对比二者对中医症状及血清性激素改善情况,为肾阳虚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择6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肾阳虚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试验组:采用肾俞(双)、京门(双)隔附子饼灸治疗。灸法介入时间为经间期及经前期(相当于排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坚持反映时代要求,提出含区域认知在内的四大核心素养,强调应在教学内容中积极展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科技进步的新成果等。地理新闻作为时效性较强的新课程资源,将其应用于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促使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出发分析区域内的实际问题,符合地理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本文以地理新闻这一重要课程资源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与区域认知素养之间的关联,并提出应用地理新闻培养区
本文以Y公司船舶作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和优化。文章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和定量分析法,将Y公司船舶作业流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六西格玛DMAIC五阶段模型,深入分析了影响Y公司船舶按期开航的问题,并通过帕累托图统计出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因素——“卸船作业中拖车等待场桥”、“装船作业中拖车等待场桥”,并对这两个现象进
太赫兹检测器是太赫兹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安检、成像与材料成分鉴别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太赫兹波段,为了提高信号的耦合效率,检测器件通常设计为平面天线与传感单元相集成的结构,因此,平面天线的性能决定了检测器的工作频段和检测性能。本文主要围绕太赫兹平面双缝天线及阵列检测器芯片展开研究,为集成天线的太赫兹阵列检测器芯片与读
单位代码|10445学号2019302384分类号G633.91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生物学教学习题研究—以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教材习题为例Research
学位
研究背景和目的:癌症诱发的死亡率逐年攀升,化学药物治疗(化疗)仍然是目前临床治疗多种癌症的主要手段,但化疗药物通常缺乏靶向性,会对正常组织细胞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并且长期治疗带来的耐药问题也是造成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化疗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如基因、环氧化酶-2(COX-2)抑制或免疫治疗等)具有协同抗癌疗效,能够有效逆转肿瘤耐药。纳米载体系统在靶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行各业对于绿色环保都越来越重视。在红色色料领域,目前以CdSe_(1-x)S_x@ZrSiO_4为代表的红色色料,因其呈色鲜艳且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和分散性而广泛地应用于陶瓷行业中,但因其含有有毒重金属元素Cd,导致其应用受到极大限制。因此,研发一种绿色环保且呈色性能优良的红色色料成为了一项重要课题。γ-Ce_2S_3是目前替代有毒红色颜料的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手机等拍照设备的普及,图像数量成指数级增长,用户对图像美学的评价需求也越来越多。图像美学质量评价任务的关键在于建立图像美学判定与其内容表达之间的关联,使计算机能模拟人类审美对图像的进行客观的美学质量评价。图像美学质量评价在人脸识别、目标检测和图像搜索等任务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近些年来吸引了研究者的广泛的关注。总体来说,目前对图像美学质量评价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