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已成为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污水再生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污水再生利用的关键是再生水水质安全保障。在再生生水深度处理工艺中,湿地处理系统具有投资与运行费用低、维护管理简便、污染物去除效果好等优点,在深度处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研究优化了一种微量污染物同步富集检测方法,并应用于莲花湖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铁岭湿地)和云蒙湖东汶河入湖口人工湿地(蒙阴湿地)两个湿地工程案例,评价了湿地工艺对多环芳烃、酚类物质、酞酸酯、药品及个人护理和农药的去除特性。本研究针对微量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生态风险,建立相关信息数据库并评价再生水用于河湖补给的生态风险,识别关键风险因子,为保障再生水生态安全提供支持。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1)优化了基于串联式固相萃取的有毒有害污染物同步富集和检测方法,对 lgKow1.5~8之间的多环芳烃、酚、农药等目标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回收率(87%)。 (2)利用所建立的有毒有害污染物同步富集和检测方法对有毒有害污染物在深度处理过程中的去除特性进行评价,发现人工湿地对药品及个人护理品的去除率最大(48%~94%),对农药的去除率次之(55%~69%),对酞酸酯的去除率最低(13%~14%)。湿地工艺对多环芳烃(0~21%)和酚类物质(0~97%)的去除率不稳定。 (3)建立涵盖300多种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生态风险数据库。通过商值法,评价了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农药和内分泌干扰物的生态风险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