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微创外科及快速康复外科的不断发展,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已逐渐取代开放式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成为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术式”。该术式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即全膀胱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及尿流改道,其中尿流改道因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相关使其成为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的关键部分。因患者术后可接近生理性排尿,回肠原位新膀胱与其他尿流改道方式相比,具有术后接近生理排尿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等优点,已逐渐被患者接受并成为尿流改道的理想术式之一。由于耻骨后空间狭小,术中不易显露,操作较为困难,回肠新膀胱与尿道残端的吻合一直是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技术难点。如何降低回肠原位新膀胱尿道吻合的难度,提高手术效率并保证吻合口的质量,是国内外泌尿外科医师持续关注并迫切希望解决的难点。本课题组依据尿路移行上皮细胞可呈“爬行”式修复,具有修复快的生理特点,提出一种新膀胱与尿道不缝合的改良吻合技术,即“尿道拖靠吻合法”。本实验以兔子为研究对象,以导尿管做支撑使膀胱全层与肠管对合靠拢,没有进行缝合,观察兔子膀胱与肠道的黏膜愈合情况;比较不缝合的拖靠吻合方式与传统缝合的吻合方式在手术时间、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吻合口术后尿漏率及愈合情况的差别,旨在为“尿道拖靠吻合法”在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加回肠原位新膀胱术中的应用提供动物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饲养20~24周龄的日本大耳兔40只,雌雄不限。随机把40只日本大耳兔分成实验(拖靠吻合)组与对照(间断缝合吻合)组,两组各20只,并进行编号。两组实验兔均在清洁级动物房常规饲养,饲养方式及条件均相同,在相同的麻醉条件下给两组大耳兔施行膀胱与肠管的吻合。其中,实验组大耳兔采用以导尿管做支撑将膀胱全层与肠道采用不缝合的靠拢方式进行吻合;对照组大耳兔将膀胱全层与肠管采用传统间断缝合法进行吻合。两组大耳兔术前准备、术中麻醉药品种类及用量、术后饲养方式等均相同。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膀胱与肠道吻合的时间、术中出血量、吻合口的术后尿漏率及吻合口愈合情况。使用统计软件SPSS 24.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手术时间、膀胱肠管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吻合口愈合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吻合口尿漏率采用百分率(%)表示,利用卡方检验进行检测;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间各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不同吻合方法的优劣性及效果。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为33.3±2.79min,对照组手术时间为35.25±1.83min;实验组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测两组手术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17,P<0.05)。实验组膀胱与肠管的吻合时间为7.55±1.24min,对照组的吻合时间为8.65±1.03min;实验组吻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经统计学检测具有统计学意义(t=-3.007,P<0.01)。实验组术中出血量为6.47±2.41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6.75±1.83ml;两组术中出血量相当,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t=-0.401,P>0.05)。术后第10天行尿道造影,实验组吻合口尿漏率为20%(2/10),对照组吻合口尿漏率为11.1%(1/9);实验组与对照组吻合口尿漏率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2=0.882,P>0.05)。实验组吻合口愈合情况评分为2.0±0.70分,对照组吻合口愈合评分为2.1±0.73分,实验组与对照组吻合口愈合评分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t=-0.301,P>0.05)。结论:1、我们成功采用日本大耳兔构建膀胱与肠管拖靠吻合的动物模型,具有便于操作、易于观察、重复性较好、成本较低、复制率高等优点。2、膀胱与肠管不缝合拖靠的吻合方式较膀胱与肠管间断缝合的吻合方式在尿漏率、愈合情况、术中出血量方面无显著性差别,但其手术时间、吻合时间更短。3、兔子实验中膀胱与肠管不缝合拖靠的吻合方式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可行、学习曲线短、为新膀胱尿道拖靠吻合法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