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疼痛的测定是康复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确定疼痛程度是制定康复措施与方案的依据,判明康复治疗效果的指标。尽管慢性疼痛病人越来越多,但对疼痛的评定尚缺乏较客观的指标,目前常用的方法如数字定级法、目测类比评定法及McGill疼痛评分都带有明显的主观成分,远不够精确。疼痛可以引起认知和心理运动的失常,因而,反映脑高级机能的认知电位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研究发现,疼痛状态可引起听觉P300和痛觉诱发电位(pain evoked potentials,PEPs)波幅及潜伏期的变化。听觉P300是由特定的oddball序列的听觉刺激引起的脑诱发电位,属于内源性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s,ERPs),常用于评价脑认知功能。近几年,PEPs即痛刺激诱发的脑电位开始有人研究,主要是在神经系统疾病和异常疼痛状态方面,其主要成分包括P300。部分学者发现慢性疼痛病人运用止痛治疗前后激光诱发的PEPs及听觉P300有所变化,但听觉P300和痛觉P300与疼痛程度的具体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c-fos是近年研究较多的即刻早期基因,它的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特别是脊髓的表达已作为疼痛的一种重要客观指标。慢性疼痛时海马c-fos表达增加,提示海马和疼痛调节有关。但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induced arthritis,AIA)作为一种经典的慢性疼痛模型,其急慢性期海马c-fos表达的变化,以及与脊髓c-fos表达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本实验首先设计并摸索出了能够稳定且较好引出PEPs的条件。然后通过诱导家兔产生佐剂性关节炎AIA,从而建立了慢性疼痛模型。在此基础上,检测了家兔疼痛前后听觉P300和痛觉P300的变化及痛阈的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旨在探讨听觉P300和痛觉P300与疼痛程度的关系为临床评价异常疼痛状态及评定止痛治疗效果提供客观的参考指标。结果显示:1、建立了动物痛觉诱发电位的模型,通过研究疼痛刺激时间间隔对痛觉诱发电位P2、N2、P3的影响,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内,刺激时间间隔越长,波幅越大,超过某值就会减小。排除其它因素,有一最佳时间间隔(8s)使波幅达峰值。2、建立了佐剂性关节炎这一慢性疼痛模型,并从多方面,特别是c-fos在CNS中的表达来验证该模型的成立。说明了采用家兔AIA作为慢性疼痛的模型是成功而稳<WP=7>定的。3、佐剂性关节炎由急性转为慢性的过程中,海马c-fos表达的变化与脊髓c-fos表达的变化趋势一致,说明从急性期到慢性期疼痛程度逐渐减轻;海马参与了疼痛的传导和调控,海马c-fos的表达可作为疼痛程度的指标。4、P300波幅和潜伏期的变化与不同时期疼痛程度相对应。听觉P300的潜伏期的变化可以表示疼痛的有无,波幅可区分关节炎的急慢性期;痛觉P300潜伏期可表示疼痛的有无及其时期的不同,波幅也可将急慢性期区分开来。特别是听觉和痛觉P300的潜伏期与疼痛程度密切相关,且痛觉P300的潜伏期的相关性更高。因此,痛觉诱发电位和听觉P300均是检测疼痛程度较敏感的指标,且痛觉P300更为特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