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自我存在:《大瀑布》的身体现象学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k1389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1938-)是当今美国文坛一位多才的多产女作家,曾屡获诺贝尔提名,作品多次获得奖项。2004年出版的《大瀑布》一经问世,就获得学者关注,获得2005年费米娜外国小说奖,被《科尔库斯评论》评论为欧茨最好的作品。前人对《大瀑布》的研究多从生态主义出发,探究小说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试图结合新的理论视角,发现文本中被忽视的要素:身体。“身体”是法国20世纪哲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1908-61)现象学的核心,他指出人们通过身体的体验,发现主体性,实现自我存在。《大瀑布》中身体与自我存在关系密切,体验到的身体知觉揭示了人物自我存在的体验阶段。人物从自我的否定走向自我主体性的发现,在这个过程中,身体体验不断发生改变,由物化性的身体转变成自我的身体,意义从模棱两可的知觉中凸显出来,即生存就是身体的体验,是关于自我、他人和世界的关系,是主体性的体验。本文依据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理论,将小说中人物的身体体验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人物自我存在的体验过程,揭示其主体性的发现。人物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否认身体统一性,主动体验身体知觉,在自然世界中实现身体反省。在第一阶段,人物在物化中失去自我体验,展现出虚拟身体和镜中身体。在第二阶段,人物开始体验知觉,在性欲与时间性中体验自我存在。但这一阶段的身体体验仍然不稳定,主体性仍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阿莉亚将自我与他人相对立,他人成为阿莉亚追求自由的障碍。在第三阶段,人物在自然中实现身体的反省,不仅身体体验自然,自然也在触摸身体。在触摸与被触摸中,人物对自然的体验从疏远转变为亲近,从惧怕走向尊重。通过三个阶段的探究,本文最终揭示出身体即是存在,自我存在要求在自我、他人和世界中体验身体。
其他文献
傅雷在漫漫译途上,苦心孤诣,默默奋斗三十多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他完成译作三十三部,共五百余万言,主要作品译自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梅里美等名家,其中傅译巴尔扎
假如存在一种“完美”的运算放大器,它应具有:无限输入阻抗;零输出阻抗;无限增益和带宽;零噪声;无限快速脉冲响应以及表示DC条件下理想精度的零位漂移等特性。
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中,从事提供外界通信链的工程师一定涉及某种形式的安全性。如果要保护电表数据,一个简单的密码也许就能搞定。但是,如果试图用南极冰滩上的遥控设备彻底把电脑黑客和入侵者拒绝于命令——控制链之外,就需要更安全的嵌入式系统。安全性必须从设计团队确定系统架构的开始就考虑。但更经常的情况是,工程师要么在设计的最后才考虑安全性,要么考虑了安全性,但是低估了他们的系统对安全性的需求。
樋口一叶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女作家,日本近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早期开拓者之一。她的一生虽然极其短暂,却为我们留下《十三夜》、《青梅竹马》、《浊流》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优
长期以来,传统翻译理论重在以原文和作者为导向,侧重对翻译性质、翻译标准、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的研究,在西方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之前,译者始终处于翻译主体研究的边缘地位
菲利普·罗斯创作了多部作品,涵盖种族身份、性别、犹太人大屠杀、后现代主义、人类精神等多种主题。小说《人性的污点》(2000)是其中之一。关于它的研究主要从身份、道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