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传统翻译理论重在以原文和作者为导向,侧重对翻译性质、翻译标准、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的研究,在西方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之前,译者始终处于翻译主体研究的边缘地位,译者在翻译中的关键作用被忽视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译者的主体地位逐步得到确立,译者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相应越来越多。 《狼图腾》是一部描述蒙古民族草原生活以及和狼之间的故事的长篇小说。该书2004年一经上市便在国内引起极大的轰动,成为当年最畅销的小说。2005年,企鹅出版集团收购了该书的英文版权,该书的英文翻译由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完成,并于2008年出版发行。这对于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具有借鉴意义,因此有必要对该书的英译本及译者进行系统的研究,这也是当前国内外译界所缺乏的。鉴于此,作者选择葛浩文的《狼图腾》英译本进行个案研究。 本文旨在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评价《狼图腾》的英文翻译,主要以阐释学和目的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将阐释学的概念应用到翻译研究之中,我们了解到了译者主体性在理解和表达中的发挥。目的论要求译者尽可能的实现预期的目的,在必要的情况下对原文进行增删和修改,译者的重要性也因此体现出来。可是译者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要辩证的看待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的重要性,不可夸大也不可低估。 《狼图腾》的翻译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首先,在文本选择上,译者享有充分的自由,但是在选择《狼图腾》的译者时,企鹅出版社找到了葛浩文,葛浩文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拒绝,但翻看了前几章内容后,他选择了接受这个任务;其次,对于翻译目的,出版商希望翻译的作品大有销路,对于翻译家葛浩文,他有自己明确的翻译目的,那就是充分考虑读者的各种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翻译出读者最希望读到的作品;最后,由于原语和译语本质上的差异,译者在翻译《狼图腾》的过程中,采取了减译,增译和变通等策略。译者在发挥主体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受到来自文本、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制约。由此,作者得出,《狼图腾》的翻译是译者发挥自身主体性和各方面制约的共同结果。最后,作者提出了自己对译者主体性的看法和建议,认为翻译标准和翻译原则的建立应考虑译者主体性的影响,优秀的译者须同时具备创造性和自我克制的意识,熟练掌握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了解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且在翻译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文化介入,消除文化障碍的影响,更好的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