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损益确定理论及其模式研究

来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ec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损益确定进入了兼顾配比的全面收益确定阶段。虽然全面收益成为企业损益报告的最终结果,但是配比原则依然是经营损益确定的基本原则,经营损益依然是衡量企业绩效的重要标准。反观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过程中所形成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以及综合收益总额等诸多损益确定模式,却存在未能兼顾配比原则的问题,导致损益确定难以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究其根本原因,便在于缺少对损益确定深层、普遍性规律的深刻认识。因为未能深入挖掘损益确定的根本目的与最终价值,缺少深层的理论支撑,现行损益确定模式大多是根据已有的损益确定模式调整而来,遵循的是“比较思维”,也就偏离了损益确定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最初目标。为解决现有损益确定模式难以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回答企业为什么要确定经营损益,如何确定经营损益并加以应用的问题。首先,深入探究并揭示损益确定的底层逻辑,从理论上回答企业为什么要确定经营损益的问题;其次,基于损益确定的底层逻辑构建经营收入与经营费用配比得出经营利润的经营损益确定模式,并进一步应用于经营损益确定信息列报与盈利能力分析,从而回答企业如何确定经营损益并加以应用的问题,最终为企业经营损益的确定及其模式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与一般性的思考框架。本文利用2007-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理论层面,损益确定的底层逻辑是确定企业损益的深层、普遍性规律,其内在含义是指:为了企业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友谊长存”的价值取向,需要“账目常清”的基本目标,需要确定损益,特别是需要确定经营活动的损益,所以要遵循服务主导逻辑和收入费用配比的基本原则。以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为思考框架,揭示损益确定的底层逻辑。在价值理性层面,损益确定需要解决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称之为损益确定的价值取向(为什么这么做)与基本目标(做什么);在工具理性层面,损益确定需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称之为损益确定的基本原则。损益确定的底层逻辑包括损益确定的价值取向,损益确定的基本目标以及损益确定的基本原则。根据企业主体理论的基本思想,损益确定最终是为了确定企业一定期间的损益,而经营活动是企业唯一完全可控的直接价值创造活动,所以经营活动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与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也是企业与其他组织或者个人的本质区别,因此损益确定应当重点确定出企业经营活动的损益,从而保证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友谊长久存续。借鉴现代会计之父帕乔利对簿记目标的论述:“账目常清,友谊长存”,作为损益确定底层逻辑的思考起点。“友谊长存”是损益确定的价值取向,即损益确定最终是为了保证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友谊长久存续;“账目常清”是损益确定的基本目标,即损益确定的基本目标是确定企业经营活动的损益,从而实现“友谊长存”的价值取向;损益确定的基本原则是服务主导逻辑和收入费用配比,即在商品生产与服务提供的经营活动范围内,通过经营活动收入与经营活动费用配比,确定出经营活动的损益,从而达到“账目常清”的基本目标,最终实现“友谊长存”的价值取向。(2)构建层面,基于损益确定的底层逻辑构建的经营损益确定模式是确定企业经营活动损益的一般方式,通过经营收入与经营费用配比从而确定出经营利润来实现。经营收入是企业就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从客户获得的经济利益流入,如果比照现有项目可以近似表示为剔除税金及附加与坏账损失的营业收入。因为营业收入中的税金及附加、坏账损失等项目对应的经济利益最终没有被企业真正获取,并非企业经营活动真正的收入。经营费用是为取得经营收入而发生的支出,如果比照现有项目可以近似表示为营业成本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与经营性财务费用。(1)因为生产活动中所发生的营业成本与服务提供活动中所发生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以及经营性财务费用都是为取得经营收入而发生的支出,所以都应当纳入经营活动费用的范畴。与此相反,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等偶然性、投资性项目不是为取得经营收入而发生的支出,与经营收入的取得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所以不应纳入经营活动费用的范畴。经营利润是经营收入与经营费用配比的结果,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成果。通过经营损益确定模式的会计核算,为经营损益确定模式在企业真正落地提供具体的账务处理办法。经营损益确定模式与其他损益确定模式的比较表明,经营损益确定模式与其他损益确定模式形式上的区别是收入与费用边界的区别,根本区别则是理论基础与演绎过程的区别。(3)应用层面,基于经营损益确定模式改造利润表信息列报与盈利能力指标。基于经营损益确定模式考察利润表信息列报,发现利润表的本质功能是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利润表的信息列报存在经营活动收入、费用与利润要素不明确的局限,因此在利润表中分别界定并增设“经营收入”、“经营费用”与“经营利润”项目,使利润表直观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基于经营损益确定模式考察常用盈利能力指标,发现常用盈利能力指标存在未能准确衡量企业经营活动盈利能力的局限,因此构建经营利润率指标以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经营利润率是经营利润(经营收入-经营费用)与经营收入的比率。因为经营利润率基于经营损益确定模式构建,收入与费用要素中包含了经营性项目,同时剔除了非经营性项目,所以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4)验证层面,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营损益确定模式能够较为科学确定出企业的经营成果。分别从经营损益确定模式的结果即经营利润,以及基于经营损益确定模式构建的经营利润率指标,考察经营损益确定模式的合理性。结果表明,经营损益确定模式所确定的经营利润能够较好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具有较高的质量与应用价值。基于经营损益确定模式构建的经营利润率具有较高的信息含量与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致使移动构式是论元结构构式的一种,其构式义反映了人类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致使移动现象:在某致使者的直接影响和作用下,某被致使者的位置发生改变,并沿着一定的路径移动。其句法表现形式为NP1+V+NP2+PP,其中NP1是致使者,V是致使动词,NP2是被致使者,PP是表示被致使者移动路径的介词短语。Goldberg(1995)对致使移动构式进行了明确定义,提出了该构式的原型意义和四种延伸意义,并在构式语法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对象性活动”原则。然而,关于“对象性活动”的理解,多数人可能将其视作“实践”的某种替换形式而忽略,却不知道这个看似简单的原则其实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可以说,“对象性活动”原则在马克思的思想变革中具有关键作用,它表明了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开启,是奠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对于经常被人混淆的“对象性活动”与“实践”,严格而言,“实践”是“对象性活动”的逻辑后
目前教育史研究主要从思想、实践、制度等传统领域开展,形成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教育活动史三足鼎立的研究态势。然而,教育物质也是切入近代教育的重要角度。近代中国首次全国性展览会——南洋劝业会,设置了教育展区,并面向国内征集教育展品。这些教育展品主要来自各层各类学校、教育仪器公司、教育会等与教育息息相关的机构和组织,它们或是教学用具,或是师生的成绩品。对教育展品背后的教育文化信息挖掘,可以更直接了解
“服皆有带”,腰饰是我国传统服饰配饰品中具有代表性的组成部分。腰饰的起源可追溯到兽皮衣时代,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与深厚的文化价值底蕴,与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服饰文明息息相关。腰是人体的重要装饰部位之一,作为人体结构力量支撑的核心点,凭借连贯躯干与各部位之间的协调,发挥着过渡上下身比例的分界线作用。腰饰系结在整体服饰中居于视觉中心,具有直观而醒目的结构特点,能够突显腰部区域作为装饰配饰的重要性。清代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终极使命是培养人才,而教师在其中起关键作用。信息时代教师更是被社会各界寄予了更高的希望,然而除了社会期望的教师角色之外,教师又是怎样认识自己的,怎样看待自己身份的?教师是怎样的一个灵魂,才能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呢?这就涉及了教师身份认同发展的系列问题。目前,关于教师身份认
《浮生六记》是清代沈复的自传体散文作品,文章语言风格不加雕饰,质朴清新,通俗易懂。这一作品受到了林语堂的高度评价,而后又由他翻译成英文。《浮生六记》共有四个英译本,本文选取的是林语堂、白伦夫妇的两个译本,两组译者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的年代差距较大,具有一定的可比价值。目前,国内学者大多关注的是《浮生六记》的传统文化价值和译者主体性研究,对原作风格翻译再现研究的少之又少。风格是一种模糊性的概念术语,它
大运河作为明清时期全国主要河运通道流经多个州府,贯连政治、经济、文化要地,其特殊的地理范围造就了流域内特色区域文化——大运河文化的诞生。大运河的输送交通功能促进了南北各地之间的往来交流,为流域内市镇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积极支持,其中以江南流域的发展最具代表性。江南流域涵盖了明代“江南十府一州”,包含数个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当地繁荣的商品经济与宗教文化发展推动了手工业、文艺行业的进步,更孵化出早期资本主义
在全球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创意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改变世界产业结构的关键要素。相较于传统产业,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会受到资源、环境等外在条件的约束,符合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此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文化为内涵的创意产品和服务也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可和热爱。对于我国而言,创意产业更是为产业结构的快速优化和社会经济的全面转型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成为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
京杭运河是我国古代一项熊视百代、光耀千秋的伟大工程,伴随着我国封建社会从形成到衰落的漫长岁月。在这长达二十多个世纪的时间长河里,沿线百姓顺水之性、依运而生,形成了在运河空间坐标内特有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传承。沿线民俗服饰,作为运河区域群体审美观念和文化形态的载体,在运河文化的孕育下,进一步呈现出其物化特征、精神象征和存在方式。目前学术界对于运河区域社会生活的关注颇多,但以运河沿线服饰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
陈翰笙是中国共产党内第一个洋博士,他曾在革命时期从事地下工作20多年,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他还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在多个学科领域卓有建树,并出版了不少有影响的学术专著。作为中国农村派的领军人物,他带领他的团队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对中国农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公开论证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事地下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