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治疗期间疾病适应行为的特征和变化趋势。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应用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和现场观察法对方便抽样获取的15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进行跟踪随访。研究自患者初诊入院起至最后一次化疗结束。访谈记录及现场笔记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乳腺癌患者术后治疗期间出现的适应性行为模式主要有过警觉行为、遵医行为、逃避与回避、社交圈重建、社会再适应、饮食行为模式等6种。癌症诊疗是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手术对机体的永久性损伤和周期化疗对身心的反复冲击,使患者的自我定位在“康复”和“病重”两个端点间不断摆动,不同的自我定位决定了不同的适应行为。结论患者罹患重大疾病后会自发地产生各种适应行为,但由于知识结构、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其采取的应对行为不一定有利于长期康复。这种情况的改善需要医务工作者在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提供适时、恰当地引导和帮助。目的探讨行为强化干预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肩臂功能恢复的作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为类随机实验设计,采用方便抽样法在安徽省某三甲医院乳腺外科选取新确诊并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的患者59名,2010年1月~2011年5月入院的患者为干预组,6月~9月入院者为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额外予以行为强化干预。研究对象基线调查包括社会人口学、临床资料、状态焦虑、社会支持和一般自我效能状况,术后定期测量肩关节活动度(即前屈、外展及后伸活动度),发放上肢功能及生命质量自我评定问卷,运用访谈和观察法评定患者功能训练行为阶段。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属于定量资料且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者采用非参数检验;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重复测量的定量资料使用混合线性模型进行统计推断,重复测量的定性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行为强化干预对术后患肢功能训练行为的形成与持续有正性作用,但干预效力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信念不足、信息冲突和不良生理状态为阻碍功能训练的三大因素。干预组肩关节前屈与外展活动度恢复优于对照组(t=2.910,P<0.05; t=2.540),但是后伸活动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前屈活动度恢复优于外展(F干预=48.187,P<0.001;F对照=63.685,P<0.001)。术后1~16周肩臂功能评定量表(DASH)得分没有组间差异。重复测量的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评定量表(FACT-B)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没有组间差异;对照组内FACT-B各维度及其总分无时间变化趋势;干预组术后16周生理状况、情感状况、附加关注及总体得分高于术后1周(t=-2.901,P<0.01;t=-2.708,P<0.01;t=2.484,P<0.05;t=2.717,P<0.01)。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功能训练行为强化干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改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有积极意义,但对整体肩臂功能、生命质量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