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的建构——《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的纽约书写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haneralp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是爱尔兰裔美国作家科伦·麦凯恩写于2009年的一部新现实主义小说。作者通过全景式、多声部、非线性叙述时间、频繁的场景切换等手法刻画身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纽约社会十二个形形色色的人物,揭示人性的复杂。小说以探讨人际关系的困境与出路为主题,描摹了纽约平凡众生相的日常生活,并揭示了城市孤独、异化的本质。同时,渴望沟通交流的天性又促使人们通过各种途径尝试与他人重新建立联系。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本文借助西方马克思主义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解释城市空间对纽约市民个体意识的影响,探究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平凡个体的生存意义。  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及结论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述了麦凯恩的生平、主要作品以及他所获得的文学奖项,在此基础之上梳理了国内外对该部小说的研究概况,并介绍了本文的理论框架。第一章“孤独的纽约客”论述小说中的纽约市孤独、失意的生存状态以及无法言说的伤痛。第二章“荒芜的纽约城”借助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城市空间理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以及技术理性理论详述了造成了纽约市民上述生存状态的原因——非人性化的生存环境。第三章“网络社会的建构”则讨论了这些平凡众生通过各种不懈的努力与尝试打破定式,寻求建立新联系的途径,以求重拾信念,寻找生活意义。结论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之上,着重论述了麦凯恩小说对于纽约城市生活状态的理解——城市是都市生活加之于文学形式和文学形式加之于都市生活的持续不断的双重建构。小说中的双子塔作为纽约的地标,隐喻着生与死、个人与群体等二元对立结构,而走钢丝的人对两极的联结,则暗示了矛盾的和解,象征着人与社会、历史与未来的对立统一辩证关系。一方面,作者借助文本向读者展现了一幅这样的城市图景:纽约是一个快速发展、活在当下的城市,让人焦虑也给人以希望;纽约又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关系网,让人迷失也给人以精神寄托。另一方面,作者期望借助文本对城市形象的重塑作用向读者传达一种动态、积极的城市观——时间的洪流无法逆转,唯有勇往直前,借助人际关系中的互助力量,才能弥合历史带给我们的伤痛。
其他文献
自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公主岭市乡镇村组、农家院屋、田间地头,活跃着一个个党员干部为民服务、争先发展的身影,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 Since carrying out the activity of
阐释学和文学翻译研究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它们在研究对象以及研究范围方面有非常多的交叉重叠性。阐释是文学翻译之灵魂,文学翻译,究其本质是意义的阐释与表达的艺术,伽达默
简﹒奥斯汀是十九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其小说以敏锐的观察和生动的笔法形象地刻画了中产阶级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的恋爱和婚姻。通过对《理智与情感》这部小说人物设置
本论文聚焦于美籍海地裔作家艾薇菊·丹缇卡及其短篇故事系列《可瑞克?可拉克!》,通过简单回顾后殖民地时期的海地历史,与其时海地国民所面对的长期的国内残酷政治军事统治和与
操控理论(又称操纵理论),是翻译研究文化派中的一个著名理论。该理论开启的“文化转向”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在突破传统研究的基础上开启了翻译研究的新篇章。   本文主
学位
近日,临沂市分2期对440名远教管理操作员进行了以“齐鲁先锋——党员教育平台”应用知识为主的系统培训。第一期培训对象为各县区远教中心负责教学管理人员、各乡镇远教专职
赫尔曼.麦尔维尔是十九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不仅是位卓越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洞察人间百态的哲学家。然而,在其有生之年麦尔维尔却一直不为人所知,备受冷落,无人问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5.12”汶川大地震,对于中国的广播电视工作者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这一场猝不及防的民族灾难,既考验了媒体的快速反应能力,也考
隐喻和转喻的研究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最初都被认为是两种修辞手法。在传统的观点看来,隐喻是基于两个相似物体的相互代替,而转喻则被认为是基于邻近的两物之间的相互代替。
本文对比研究了中西媒体关于“非典”和“甲流”报道的危机话语并探讨了中西媒体中危机话语呈现的不同特点,同时比较了中国关于“非典”和“甲流”报道的不同。迄今为止,在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