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了新的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这套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包含的四项金融工具准则也同时实现了与国际金融工具准则的实质性趋同并且已经得到了有效实施。在2008年爆发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虽然金融工具会计不是造成本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但还是将其推到了风口浪尖。在各方积极倡导和建议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8年底联手启动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改进项目,旨在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复杂性,改善财务报告质量。并且在金融危机后,二十国集团(G20)峰会、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着力提升会计信息透明度,将会计准则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背景下,中国响应G20和FSB倡议,在2010年4月发布《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旨在实现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鉴于此,国际金融工具准则的大幅度修订将对我国金融工具准则的持续全面国际趋同产生巨大的影响。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金融工具准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相关的文献综述,主要包括了金融工具确认和金融工具计量两方面的研究成果。然后对金融工具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相关概念及其特征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并从信息不对称理论、资本保全理论、会计目标理论三个方面对金融工具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然后在介绍金融工具准则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工具准则所面临的问题及其相应的修订变化,并对国际金融工具准则修订的三阶段成果分别进行评述。接着分别应用我国现行金融工具准则及修订后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分类与计量》,对中国工商银行等十大上市银行近三年金融资产的分类和规模和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变化对利润总额及资本公积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比得出“降低了会计处理的复杂性”等四个方面对我国会计理论及实务的影响。最后,从加强我国金融工具准则持续全面国际趋同的积极性、保持我国金融工具准则的稳定性、完善我国金融工具准则持续全面国际趋同的会计环境这三个方面,分析我国金融工具准则持续趋同应采取的策略。IASB对金融工具的修订是分三阶段进行的,分别为金融工具分类与计量、减值方法和套期会计。由于到目前为止,IASB只完成了金融工具准则项目第一阶段的工作,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分类与计量》,“金融工具减值”、“套期会计”的部分并未形成最终的准则。并且在“金融工具分类与计量”中,主要修改的是“金融资产分类和计量”部分。因此,本文在对三阶段的成果分别介绍和评论的基础上,着重对“金融资产分类和计量”部分采用了行业数据对比分析的方法,并得出该部分修订将会从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企业经营成果、审计的风险与难度及混合合同政策四个方面对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影响。在本文最后部分针对上述的影响,提出了我国金融工具准则持续趋同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