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体技术经历血清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阶段后发展到了第三代抗体-基因工程抗体。我们在前期研究中通过噬菌体抗体库筛选到人源抗HBsAg基因工程抗体,利用PCR定点突变获得二硫键稳定的dsFv(disufide-stabilized Fv fragments)抗体,但抗体的轻链与干扰素α的融合基因和重链基因分别克隆于pCI-neo和pCdhfrl两个质粒中,需要共转染细胞才能获得表达。本研究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改进,整体思路是将人源抗HBsAg dsFv抗体的轻链-干扰素α融合基因和重链基因通过自身切割肽F2A连接置于同一开放读码框,实现抗体的轻链和重链在同一质粒中的串联表达。首先在过渡载体pCI-GPI中构建抗体靶向干扰素复合基因:即通过重叠延伸PCR法将dsFv抗体重链基因VH的3′端融入一段带正电荷的DNA负载区基因,使目的蛋白带正电荷,以结合带负电的质粒DNA;并在抗体轻链-干扰素α融合基因3′端连入6×His标签,以方便表达蛋白的检测和纯化。通过自身切割肽F2A将人源抗HBsAg dsFv抗体的轻链复合基因和重链复合基因连接置于同一开放读码框,并在过渡载体pCI-GPI中实现轻、重链复合基因的连接即得到重组质粒pCIGPI-dsFvαpr+。其次,选择哺乳动物表达系统和昆虫细胞/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分别表达抗体靶向干扰素重组复合基因。即在构建好pCIGPI-dsFvαpr+|的基础上,把抗体靶向干扰素复合基因通过酶切和PCR等方法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EE14.1及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转移载体pAcGP67A,从而获得含抗体靶向干扰素复合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pEE14.1-dsFvαpr+和pAcGP67A-dsFvαpr+,并分别在哺乳动物细胞CHO-K1和昆虫细胞Sf9中验证其表达。此外,我们还把哺乳动物表达系统和昆虫细胞/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的上清中的目的蛋白分别进行了纯化,并对其进行了初步验证。总之,含抗体靶向干扰素重组基因的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在哺乳动物表达系统和昆虫细胞/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表达的尝试,为后续抗体靶向干扰素蛋白结合HBV治疗性DNA疫苗的抗乙肝靶向纳米粒药物的研制奠定了基础,也为HBV的免疫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