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糖尿病性白内障Ⅰ类新药“石斛滴眼液”临床前初步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nny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糖尿病性白内障(diabetic cataract,DC)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晚期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主要眼部并发症。目前治疗糖性白内障主要手段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但是手术治疗的局限性决定了其不能满足所有白内障患者的需求。因此,用药物来治疗和预防白内障便越来越多地被患者所接受。石斛为名贵传统中药,早有古籍记载其有滋阴补肾、明目强身的功效。本课题组前期从石斛中筛选出对糖性白内障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成分石斛酚和丁香酸,并对石斛酚和丁香酸抗糖性白内障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实验表明石斛酚和丁香酸对醛糖还原酶(AR)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具有抗高渗、抗氧化的作用;两者联用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在此前提下,本研究首次以石斛酚和丁香酸为主要成分制成石斛滴眼液,并对其临床前进行初步研究,为其进一步推广和研究奠定基础。石斛滴眼液具有有效成分清楚、靶标明确、作用机制明晰等优点,有望开发为Ⅰ类抗DC新药,若能上市,将给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目的:
  对“石斛滴眼液”临床前质量控制、药效、药动学及安全性评价进行研究,为石斛滴眼液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1、石斛滴眼液药学研究:①制作叠鞘石斛粉末水合氯醛装片,对其显微形态进行鉴别;②应用薄层色谱法对叠鞘石斛中石斛酚和丁香酸进行鉴别;③建立石斛酚和丁香酸的提取工艺;④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叠鞘石斛中石斛酚和丁香酸的含量进行测定;⑤建立石斛滴眼液制备工艺,并对其质量进行控制。
  2、石斛滴眼液药效学研究:大鼠腹腔注射50%半乳糖并饮用5%半乳糖水溶液,造成大鼠白内障模型,并给药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大鼠晶状体浑浊情况。给药30d后处死大鼠取眼球做HE切片,观察晶状体皮质、上皮细胞。
  3、石斛滴眼液药代动力学研究:新西兰兔眼滴入石斛滴眼液50μL,并于不同时间点处死,取出眼球分离出房水和角膜。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石斛滴眼液中石斛酚和丁香酸的浓度,并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
  4、石斛滴眼液安全性评价:①以最大耐受量法进行急性毒性实验,观察14 d内20只小鼠死亡数和质量变化;②兔敷贴滴眼液进行一次和多次给药皮肤刺激性实验,观察末次用药24 h后1h、24h、48h、72 h至一周的红斑和水肿情况;③一次和多次给药眼刺激实验,观察末次用药24 h后1h、24h、48h、72 h眼睛刺激情况;④将石斛滴眼液涂于豚鼠背部受试区,观察其过敏反应。
  结果:
  1、石斛滴眼液药学研究:叠鞘石斛粉末显微观察到螺纹导管、木纤维、上皮细胞、薄壁细胞、木薄壁细胞等叠鞘石斛粉末形态特征。叠鞘石斛TLC鉴别显示其有效成分石斛酚和丁香酸均与对照品在相同位置显蓝色。建立了HPLC法测定叠鞘石斛中石斛酚和丁香酸的含量,石斛酚和丁香酸分别占标示量的102.39%、102.43%,RSD均小于2.0%。石斛滴眼液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研究显示:该滴眼液为无菌、渗透压为0.302 mOsmol·kg-1,粘度为1.13-1.16 mPa·s的淡黄色澄明溶液;其4℃下保存有效期为半年。
  2、石斛滴眼液药效学研究:给药30天后,对大鼠晶状体浑浊度进行观察统计分析结果石斛滴眼液组与模型组A、与阳性组(吡诺克辛滴眼液)比较,P均小于0.05。HE切片观察药物组晶状体上皮细胞排列比阳性组和模型组A、B整齐,皮质空泡少。
  3、石斛滴眼液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房水和角膜中石斛酚和丁香酸的含量。给药后,石斛酚在房水和角膜中药动学参数结果:t1/2β分别为42.5165h、33.0219h,t1/2α分别为1.2158h、0.32330h,Ka分别为1.7159h-1、2.69358h-1, Tmax分别为0.7260h、0.4587h,Cmax分别为21.0119mg·L-1、1.68030μg·g-1,AUC0-∞分别为1053.5495mg·h·L-1、68.6355μg·h·L-1。丁香酸在房水和角膜中的药动学参数结果:t1/2β分别2.2411h、6.4814h,t1/2α分别为0.1933h、0.3582h,Ka分别为3.7503h-1、4.5269h-1,Tmax分别为0.7404h、0.5020h,Cmax分别为0.12623mg·L-1、0.4974μg·g-1, AUC0-∞分别为0.5098 mg·h·L-1、3.1726μg·h·L-1。
  4、石斛滴眼液安全性评价: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14天内无小鼠死亡;表明石斛滴眼液的小鼠最大耐受剂量大于80 mL·kg-1,相当于石斛酚105.6 mg·kg-1,丁香酸100 mg·kg-1。石斛滴眼液用于新西兰兔皮肤,对完好皮肤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除去药物72h后也无刺激性;一次或多次给药对其完整皮肤无刺激性。石斛滴眼液对兔眼睛无刺激性。豚鼠皮肤过敏性实验中,生理盐水组和石斛滴眼液组在整个实验中未出现红斑及水肿,致敏率为0%;阳性对照组(1%2,4-二硝基氯苯乙醇溶液)有明显轻度红斑出现,及轻度水肿,致敏率为100%。
  结论:
  1、本文建立了叠鞘石斛及石斛滴眼液的质量控制方法,该方法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准确;石斛滴眼液无菌检查、渗透压检查、粘度检查符合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
  2、石斛滴眼液对大鼠糖性白内障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3、石斛滴眼液单次滴兔眼后在房水、角膜中具有良好的药动学特征和组织通透性。
  4、石斛滴眼液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有良好的成药性。
其他文献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是出生缺陷中最常见的疾病,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作为先天性心脏病中最主要的类型,对婴幼儿的存活及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室间隔缺损的发病原因及机理复杂,要想全面了解,除了传统相关的易感基因、环境相关因素外,更需对调控心脏异常分化的蛋白及信号通路进行研究,从而为疾病发生和诊断提
目的:  本文以《针灸内篇》为研究对象,对该书的学术内容及学术思想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对现代针灸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采用中医文献方法学对《针灸内篇》相关文献进行查找、筛选、收集;采用传统文献学方法对收集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类;运用医学史方法从学术史的研究“针感”、“十二经穴排列顺序”及“沿皮刺”的拓展过程;运用理论分析方法对文献资料从针灸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十四
目的:  甲状腺结节(Thyroid Nodules,简称TN)是由甲状腺细胞的异常局部生长引起的散在病变。它在临床上很常见的现象,是内分泌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普通人群的触诊检出率是3%到7%,使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率可以达到20%至76%。其中,良性甲状腺结节可占85%至95%,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日益变化,接触放射线、自身免疫、遗传、内分泌、情绪和压力、缺碘、过多摄入碘、病毒感染和饮酒等因
目的:  旨在探讨重症痤疮患者证候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上治疗重症痤疮的辨病-体-证思路积累基础,从而更好地指导个体化治疗。  方法:  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重症痤疮患者信息调查表,对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确诊为重症痤疮患者进行临床一般资料、中医证候、体质类型等数据进行收集,并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果分析重症痤疮患者体质与证候的相关性。  结果:  
学位
目的:  疟疾是一种虫媒传染病,病原体是疟原虫,可经雌性按蚊叮咬传播。感染疟疾后会出现高热、大汗、神昏头痛等症状,且发作呈现周期性,反复多次发作可能会导致脾肿大或者贫血,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疟疾在全球尤其是东南亚和非洲等地流行,造成每年数亿的发病和数十万的死亡,对抗疟疾的脚步不容放松。在消除疟疾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是疟原虫对各类抗疟药耐药性的产生和扩散。  青蒿素复方疗法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方
目的:  探究青蒿琥酯对AZT联合高蛋白饲料饮食诱导的高血糖的影响,从而探讨青蒿琥酯作用于抗病毒药物所引起的糖代谢异常是否有效。  方法:  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即正常对照组、AZT溶液联合高蛋白组(以下称模型组,Model)、二甲双胍(Met)治疗组、青蒿琥酯高剂量组治疗组(H-Are)、青蒿琥酯低剂量治疗组(L-Are)。正常组给予每天正常饮水,正常饲料喂养。模型组给
学位
本文研究目的:以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以喜得镇为阳性对照药,运用先进的实验技术,重点观察了中药汤剂增智汤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血浆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的影响,探讨VD的发病机制及增智汤补肾填精益髓、化痰祛瘀通窍作用保护VD大鼠缺血脑组织、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的机理,为该药的临床运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用60只SD成年大鼠,随机分为五组:①假
本文研究目的:通过观察乌梅丸对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大鼠的影响,探讨乌梅丸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进而阐明从厥阴论治慢性肝病的机理,挖掘治疗慢性肝病的中医新理论,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实验采用猪血清腹腔注射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雄性Wistar大鼠105只,随机分为7组,即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小柴胡汤组、乌梅丸大、中、小剂量组,每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用猪血清0.5ml/
本文研究目的:观察研究四逆散加昧高、中、低剂量组、预防组、秋水仙碱组、四逆散组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白介素1(IL-1)及肝功能的影响效果,从而探讨该方抗肝纤维化的机理和合适用量,及其抗肝纤维化的预防性。研究方法:以猪血清诱导免疫性雄性Wister大鼠为研究对象,以大鼠血清学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草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白蛋白(ALB)、白蛋白/球蛋白
[db: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