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部分肝切除的基础上建立大鼠再次肝切除动物模型,并探讨其肝再生规律以及联合脾脏切除术对肝再生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建立大鼠再次肝切除动物模型:实验前期进行大鼠肝脏解剖学研究,熟悉大鼠肝脏解剖,了解70%肝切除术后七天肝脏各叶所占的比例,建立大鼠再次70%肝切除的动物模型。第二部分,研究再次肝切除大鼠的肝再生规律及脾脏切除对其肝再生的影响:实验大鼠为成年SPF级雄性Wistar大鼠,体重230-270g。将60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即对照组:行单纯70%肝叶切除(A组);再次肝切除组:于70%肝叶切除七天后再次行70%肝叶切除(B组);再次肝切除+脾切除组:于70%再次肝叶切除同期行脾脏切除(C组)。观察时相为术后1、3、5、7天,每个预定时点处死大鼠,开腹后先行门静脉测压,此后经下腔静脉取血5ml,其中2ml用于检测血常规,其余离心后取血清用于肝功能、HGF和TGF-β1的检测。切取残肝组织,计算肝体比,取尾状叶肝组织以4%甲醛固定,供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CNA表达用。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数据分析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各个时间点数据采用多元方差分析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建立了稳定的大鼠再次肝切除模型。术后不同时间点及不同手术干预措施之间门静脉压力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时间与干预措施之间有交互作用(P<0.05),两两比较结果示:术后第一、三天A、C两组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及不同手术干预措施之间肝体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时间与干预措施之间有交互作用(P<0.05),两两比较结果示:术后各组肝体比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术后第一天A组明显高于C组(P<0.05),且C组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第三天A、C两组肝体比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及不同手术干预措施之间血清ALT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时间与干预措施之间有交互作用(P<0.05),两两比较结果示:术后第一天A、C两组血清ALT浓度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及不同手术干预措施之间血清AST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时间与干预措施之间有交互作用(P<0.05),两两比较结果示:术后血清AST浓度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术后第一、三天A、C两组血清AST浓度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及不同手术干预措施之间血清TBIL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时间与干预措施之间有交互作用(P<0.05),两两比较结果示:术后血清TBIL浓度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术后第一天A、C两组血清TBIL浓度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手术干预措施之间血小板计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时间与干预措施之间无交互作用,两两比较结果示:术后各时间点A、B、C三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均无差异。术后不同时间点及不同手术干预措施之间PCNA指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时间与干预措施之间有交互作用(P<0.05),两两比较结果示:术后PCNA指数A、C两组于第一天达高峰,B组于第三天达高峰,术后第一天A、C两组PCNA指数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及不同手术干预措施之间HGF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时间与干预措施之间有交互作用(P<0.05),两两比较结果示:A、C两组术后血清HGF于第一天达高峰,B组于第三天达高峰,术后第一天A组血清HGF明显高于C组(P<0.05),且C组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第三天A、C两组血清HGF浓度低于B组(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及不同手术干预措施之间TGF-β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时间与干预措施之间有交互作用(P<0.05),两两比较结果示:术后第一天A、C两组血清TGF-β1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第三天A、B两组血清TGF-β1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1、在70%肝部分切除术后七天行再次70%肝部分切除术建立的大鼠再次肝切除模型稳定性好,动物存活率高;2、与初次肝切除相比,再次肝切除术后早期肝再生能力减退,而肝脏远期的再生能力不受影响;3、再次肝切除联合脾切除术组大鼠术后早期肝脏功能和肝再生能力均优于单纯再次肝切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