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足于京津冀地区的具体区情因素,以科技创新为切入点,结合科技创新投入维度、经济—社会—生态产出维度,采用政策文献梳理法、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法,构建科技创新视角下京津冀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一方面,采用综合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2010-2017年京津冀地区在各维度下的综合发展指数,并对京津冀各地区内部投入产出维度间耦合协调水平、科技创新对产出维度的贡献度进行分析。另一方面,采用耦合协调度和改进的理想解模型,评价2010-2017年京津冀地区间在各维度下的局部协同发展水平,以及综合维度下京津冀地区间整体协同发展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综合发展指数方面,2010-2017年,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效果显著,但生态发展不佳。(2)科技创新贡献度方面,科技创新总体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力度最大,其次是社会发展,最后是生态发展。其中,科技创新对河北三个产出维度的平均贡献度均最高,其次是天津和北京。(3)内部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方面,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经济-社会-生态整体耦合协调发展主要受科技创新-经济系统、科技创新-社会系统的正向拉动和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负向抑制作用,即科技创新—生态维度已成为制约京津冀地区内部耦合协调水平提升的短板。(4)局部协同发展水平方面,除经济维度,北京-天津在各维度下协同度均较高且相对发展较均衡,河北与北京、天津在科技创新、社会、生态方面发展水平的差距延缓了北京-河北和天津-河北协同发展步伐。经济维度下,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之间经济发展水平趋近,相对发展较均衡,区域经济一体化成效显著。根据京津冀不同地区协同发展水平来看,河北已成为制约京津冀地区局部协同发展水平提升的短板。(5)整体协同发展能力方面,京津冀各地区之间的整体协同发展能力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北京—天津的整体协同发展能力最高,其次为天津—河北,而北京—河北的整体协同发展能力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