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多维的,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进入21世纪以来,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传播和发展,这势必会影响到全球的英语教学,特别是中国的英语教学。全球化背景下,为了在交流中彼此更为了解,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以适应多元文化成为文化教育的使命。随着交际理论研究的深入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大部分英语专业的文化教学都把主要注意力放在西方文化上,而忽视我们的本土文化。有的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世界观、行为准则和宗教等各个方面的了解比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要多,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很弱。这就是从丛教授2000年在光明日报中提到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即在跨文化交际中不能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众所周知,交流是双向的,双方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中国文化失语情况下的交际不易成功,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英语专业学生作为未来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主体,理应学贯中西,弘扬中国文化。基于当前的情况,本文专门研究了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引言简要介绍了论文写作的学术背景、意义和文章结构。在文献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测试的方法,着重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态度和对改进这一状况的期望等进行了调查。经分析后发现,现阶段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不够好,也欠缺用英语表达的能力,而大学英语教师在一部分中国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达上也略显不足。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知识的涉列不足是导致英语专业“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笔者在分析前期调查研究结果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中国文化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应选取中国文化的精华部分作为导入内容。笔者认为编写合理的教学大纲、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选择适宜的教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设计有针对性的测试是有效克服英语专业“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有效教学策略。此外,笔者还对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学习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学会自主学习,培养自己对中国文化的正确意识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及通过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来实践已学内容。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引起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对英语专业“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重视,通过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克服中国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尽微薄之力,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将中国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使世界上更多的人欣赏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且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