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中游湿地是指从山西省禹门口到河南省和山东省交界处的东坝头这一段呈“L”型的黄河及其沿岸的湿地,河道全长618 km,包括黄河中游的大部分和黄河下游的一部分,其总面积为4.803×10~5hm~2。连伯滩湿地位于黄河中游的中部,良好的气候条件使得该区动植物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本研究结合相关调查数据对黄河中游连伯滩湿地资源现状进行评价,同时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连伯滩湿地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研究,以达到对湿地资源的科学管理、保护和持续利用的目的。本研究以黄河中游连伯滩湿地1990、1995、2000、2005年四个时相的卫星多波段遥感影像为主要研究资料,通过斑块密度、斑块边缘长度、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景观破碎化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数等景观空间格局指数,系统地分析了连伯滩湿地1990年以来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变化情况。研究结果发现:1、从斑块面积变化来看,1990~2005年,草地、耕地、林地斑块面积在增加,而水域和滩地斑块的面积在不断减小。各类型斑块面积的变化不仅与气候、水文有关,同时还受当地农业经营的方针政策、经济利益的直接影响。2、随着人类干扰活动的增加,景观结构异质性增大。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从1990年的0.9947增加到2005年的1.1247,由于景观类型的增加,优势度指数从1990年的0.3916增加到2000年的0.4847,破碎化指数从1990年1.2785增加到2005年的1.2942。3、自1990年以来,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连伯滩湿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斑块数量的增加、斑块密度的增加以及斑块边缘长度的增加等都说明该区域破碎化程度增加。4、黄河中游连伯滩湿地退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是长期干旱导致黄河及汾河径流补给大大减少。同时河漫滩出现盐渍化的趋势,柽柳群落的出现指示着湿地水分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恶化。5、人口的压力是湿地退化最根本的原因。长期以来,人们未能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向土地要粮,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从而使湿地补给水源减少,水质受到污染,植被退化,动物栖息地丧失。针对黄河中游连伯滩湿地退化的原因,本文从加大管理力度、治理区域污染、减轻水土流失、完善保护工程、开展科学研究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便从根本上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