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钙钛矿材料因其载流子扩散距离长、发光效率高、发光光谱可调、缺陷容忍度高和可溶液加工等特点,在太阳能电池、显示、发光二极管和探测器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显示和发光二极管应用上,钙钛矿材料的高荧光量子产率和发光峰窄的特性,打开了广色域显示的大门,然而相比于绿光和红光发射的钙钛矿材料,蓝光发射的钙钛矿发展缓慢,荧光量子产率不高。因此提高蓝光钙钛矿的发光效率和稳定性,解决铅毒性的问题,对进一步提升色域以及开发电致发光白光显示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文瞄准这一前沿研究方向,利用等离子体共振增强了高度稳定的蓝光铅卤钙钛矿的发光,以及制备了稳定的,非铅的蓝光钙钛矿新材料和电致发光二极管器件,具体内容如下:1.采用与工业生产契合的静电纺丝法,原位制备了聚合物包裹的铅卤钙钛矿量子点纺丝膜。根据前驱体中卤素比例的调节,可以在蓝光-绿光范围内调节发光。所得的小尺寸(3.4nm)的钙钛矿量子点均匀分布在聚合物中,没有外露。因此在聚合物的保护下,钙钛矿量子点的稳定性有了巨大提升。另一方面,通过控制反应时间,制备了均匀尺寸的银纳米粒子,其共振吸收峰与钙钛矿的发射峰匹配良好。进而采用静电纺丝法,将制备的聚合物包裹的银纳米粒子纺丝纤维层插入钙钛矿层中间,得到了三层的复合膜结构,以便充分利用银等离子体共振增强钙钛矿荧光。最后通过优化银纳米粒子的浓度,使得钙钛矿的荧光增强了大约4.8倍,并通过光场模拟,解释了最优银浓度增强的原因。2.利用反溶剂法合成了非铅蓝光零维Cs3Cu2I5和黄光一维CsCu2I3纳米棒。并且首次报道证明了零维Cs3Cu2I5到一维CsCu2I3的转化,转化率与乙醇的加入量有关。通过发射光谱中可以明显观察到发射峰的变化。当乙醇加入量为2.2 mL时混合物发出近乎完美的白光,色坐标为(0.335,0.336)。表明了零维Cs3Cu2I5和一维CsCu2I3混合物在光致发光白光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潜力。进一步的,我们推测并证明了转化机制,为乙醇引发的溶解-重结晶过程中乙醇对CsI的剥离作用。3.采用一步旋涂法原位制备了热稳定良好的Cs3Cu2I5薄膜。但薄膜表面粗糙,多孔,不完整,严重影响其在电致发光二极管器件中的应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引入配体和反溶剂工艺,优化调整Cs3Cu2I5薄膜的形貌和发光性能。其中,探索了不同浓度,不同碳链长度和氨基数的配体对薄膜形貌和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浓度的MAI和辛胺配体修饰的Cs3Cu2I5薄膜表面平整、均一,并且提高了发光性能。另外,还尝试了 13种溶剂对Cs3Cu2I5薄膜的作用,结果显示乙酸乙酯为最优的反溶剂,其极大的增强了结晶性和晶粒尺寸的均匀分布。最后,利用优化后的Cs3Cu2I5薄膜与不同传输层组合,制备了电致发光白光发光二极管器件,器件的最大亮度为10 cd/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