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皮卫星编队组网拓扑及其节点相关技术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ping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卫星通信具有覆盖范围广、通信容量大、传输质量好、组网方便迅速、便于实现全球无缝链接等众多优点,是实现通信全球化和个人化的重要手段,由此,20世纪以来它的发展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近年来微小卫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比于大卫星来说,其具有传播时延短、发射功率低等特点,多颗微小卫星编队组网逐渐成为人们在卫星通信系统中的热点研究对象。本文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大规模编队飞行微小卫星群的空间传感器网络组网机理研究(NSFC:60902014)”,主要针对皮卫星硬件系统的改进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国内外LEO编队微小卫星星间通信系统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研究了卫星编队技术,设计了一个FLOWER圆形编队网络拓扑模型其带有中心节点和一个三角形网络拓扑模型,并且用STK软件对着两种星座进行了仿真,得到了星间链路最大和最小距离以及卫星对地面的覆盖特性等数据。其次,针对目前的皮卫星技术的发展,以及皮卫星空间飞行任务的需求,分析了基于FPGA的可重构硬件结构的基本技术,设计了一个皮卫星星上数据载荷部分的硬件电路。此部分系统包括数据存储系统、时钟单元、无线传输单元、数据处理传输所用的电源系统、视频采集系统等,同时其中给出了芯片选择的依据。然后,根据皮卫星编队组网工作原理,提出将分布式计算技术应用到空间皮卫星网络中,这样整个网络就可以协同工作实现一个大卫星的功能。以分布式图像压缩为例,设计了一种基于LBT变换的适用于传感器网络的分布式图像压缩算法,同时验证了分布式处理技术优于集中处理技术。最后,针对皮卫星这种微小卫星寿命短、完成任务即报废的缺点,提出将可重构计算技术应用到皮卫星的硬件系统中,给出了可重构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其硬件基础。采用Bitstream技术基于Xilinx Virtex-Ⅱ Pro平台进行了动态可重构的仿真实验,试验中给出了采用JBits技术实现动态可重构的具体设计方法,最终验证了采用可重构技术可以很大程度的改善皮卫星硬件资源的重复利用,以及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加快硬件的处理速度。
其他文献
无线局域网(WLAN)以自身成本低廉、安装简单等特性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普及,近年来无线数据业务量更是呈现出迅猛增长的趋势,毫无疑问WLAN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与此同
学位
多进制LDPC码于1998年由Davey和Mackay提出,相对于二进制LDPC码,多进制LDPC码拥有纠错能力更高、抗突发错误能力更强等优势,适合与高阶调制结合,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频带利用率。
目前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十分广泛,便携性与低成本是导航接收机未来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其中信号捕获是导航系统基带信号处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影响GPS接收模块功耗和成本的重要
人体行为识别是计算机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人体行为识别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使计算机能够从视频或图像序列中自动识别出人体的动作行为并对其进行分类。本文对人体行为识
在无线宽带通信系统中通常存在由信道的多径效应引起的码间干扰(ISI)。对抗信道多径效应的一种有效方案则是单载波频域均衡(SC-FDE)。由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是普通傅里叶变换的广
将传统内容分发网络迁移到网络功能虚拟化环境下可以带来很多好处,如易管理,部署成本低等。此外网络功能虚拟化技术也使得按需付费的计价模式成为可能。因此虚拟内容交付网络
网络时间协议(NTP,Network Time Protocol)是互联网上主机进行时间同步的应用层协议,互联网环境的复杂使得时间同步异常困难,NTP协议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NTP采用分层结构
流量矩阵描述的是整个网络中源、目的节点对之间的流量大小。流量矩阵是网络监测、网络流量工程、网络计费等应用的重要输入。传统网络的流量矩阵测量主要是通过链路负载等信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推进,McWiLL (Multi Carrier Wireless Information Local Loop,多载波无线信息本地环路)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广泛应用于用电信息采集、配变监测、负荷控制等智能配电网的业务接入领域。McWiLL电力专用终端是实现配电和营销等核心业务自动化、智能化与现代化管理的基础,它是完成相关电力业务接入功能的实体,其性能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电力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