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80年代改革开放、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还改变了知识分子的文学批评价值取向。本文以价值论的话语角度作为切入点,着力探讨80年代文学批评价值观念的历史流变、论辩博弈及其内在生成逻辑,以建构关于80年代文学批评的价值体系。80年代文学批评的价值体系主要由作为总体性文学批评价值观念的现代性价值观念、“向外的”文学批评价值观念、“向内转”的文学批评价值观念组成,而它们都笼罩人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年代改革开放、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还改变了知识分子的文学批评价值取向。本文以价值论的话语角度作为切入点,着力探讨80年代文学批评价值观念的历史流变、论辩博弈及其内在生成逻辑,以建构关于80年代文学批评的价值体系。80年代文学批评的价值体系主要由作为总体性文学批评价值观念的现代性价值观念、“向外的”文学批评价值观念、“向内转”的文学批评价值观念组成,而它们都笼罩人学话语的迁移,以及二元对立的思辨方式、话语模式之下。本文主要分为六大部分,具体内容如下:导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的理论来源、研究源起、研究现状、方法思路等问题。由“文学批评”与“价值”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可知,80年代文学批评的价值观念有其独特性。思及当下文学批评价值评判存在着弱化、缺失和迷乱的现象,以及当代文学批评价值体系建构碎片化的现象,结合国内、国外研究现状的综述,本文试图立足于80年代的历史语境,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对文学批评的价值观念加以审视,建立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以探讨80年代文学批评的价值体系建构。第一章探讨作为80年代总体性文学批评价值观念的现代性价值观念,阐释现代性价值与80年代文学时间、进化论、乌托邦想象的联系。当“现代”作为一个时间性概念时,80年代的现代性价值观念影响着文学时间的转换和文学史分期方式的变化;另外,当现代性价值观念涉及政治性概念时,在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下,80年代的现代性价值观念影响着文学新人的塑造和现代民族国家的乌托邦想象。第二章、第三章分别从“向外的”“向内转”两个维度去分析人学话语迁移下的80年代文学批评价值观念。其中,第二章主要探讨80年代初人道主义论争,其主要表现为“向外的”文学批评价值取向。在重估人道主义话语后,80年代人道主义论争确立了遵循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价值观念的基调,在人性价值观维度、道德价值观维度、社会历史观价值维度方面展现出与50-70年代文学批评价值观念不同的特征,以适应现代性价值取向的发展。而其审美效应主要展现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的文学创作之中。第三章主要分析80年代中后期“向内转”的文学批评价值观念,其具体表现为文学主体性与文学本体性这两个“向内转”的价值维度。一种是延续“文学是人学”的人道主义价值取向,认为文学应该回到自身;另一种深受韦勒克《文学理论》、卡西尔《人论》的影响,以语言、形式、符号作为文学本体,倡导回到文学审美本身。两者的审美效应主要表现在80年代“纯文学”的创作和“重写文学史”运动所倡导的文学史观之中。第四章探讨80年代文学批评价值观念的话语模式。为反驳50-70年代一元化价值取向,80年代文学批评价值观念倡导多元化讨论,但所践行的是二元对立的话语模式,而在80年代人学话语影响下的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也秉持此种话语模式。在反思80年代文学批评价值观念中的二元对立话语模式的基础上,90年代及新世纪文学批评价值观念对“三分法”和多元论话语模式的追求可以促进多元对话、交流,构建良性交流空间。结语部分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本文存在的缺失与不足。重提80年代独特的文学批评价值观念对当下文学批评价值弱化、缺失和迷乱现象的改善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系统地整理80年代文学批评价值体系也可以有效地推动当代文学体系的理论建构。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学校教育大力倡导的重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备受国家关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众多初高中相继实施。本研究通过对农村省级示范高中——浠水一中进行个案研究,对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深入调查,通过编制访谈提纲、调查问卷、课堂听课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浠水一中自2011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来已取得的成绩并分析其
低音提琴出现在历史上的首次亮相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的欧洲,十七世纪开始在交响乐团等项目中得到广泛运用。乐队中的低音提琴是托起乐队音响效果的奠基石,乐队外的低音提琴更有其独特的魅力。捷克作曲家皮赫所作《D大调协奏曲》,巧妙运用低音提琴的独特演奏技巧,将捷克民族的战争精神表现地淋漓尽致。本文以《D大调协奏曲》为切入点,分析、研究低音提琴在协奏曲演奏中的演奏技巧与情感表现,并从低音提琴的起源与发展、形制、
读整本的书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试用稿和修订稿中都强调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更是在“名著导读”板块结合单篇课文推荐了许多经典著作。但在部分地区,由于学生课业压力大、师生重视度不够、教师指导方法有限等原因,学生大多不愿读整本的书,即使读,也是选择可读性强的书目浏览,而理解难度大的讽刺作品常常被束之高阁。因此,笔者结合曾任教学校的实际情况,以部编本教材九年级
就业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也是个体实现生存发展的必要途径,但残疾人在就业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近年来,国家推出支持智力、精神以及重度肢体残疾人就业的辅助性就业方式。与残疾人庇护性就业和支持性就业不同,目前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方式仍处在探索阶段。本文以S市P职康中心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残疾人就业的相关问题。全文除绪论部分外,主要考察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文章从工作人员构成、服务对象
红河特大桥是云南省红河州建水(个旧)至元阳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结合该项目前期研究工作,就该桥桥位的合理性和桥型方案可行性进行了探讨。针对桥型方案提出了主跨628m悬索桥、主跨428m斜拉桥,以及主跨330m钢-预应力砼组合连续刚构三个主桥桥型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选研究,为其他类似桥梁工程提供了参考。
2015年的高考结束后,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老师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谈及语文全国卷Ⅰ中的作文题目,并首次提到“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概念,之后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和专家也开始关注这种题型,成为近几年的热点问题。这种新的作文命题形式因其特有的时效性、针对性和评析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抄袭和套作作文的出现。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概念的不熟悉和相关知识的缺乏,许多教师和学生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认识不足,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近年来蕴含数学文化的试题在各地中考中频频出现,这是一个信号,表明数学文化越来越受教育研究者的重视。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统计法系统的研究数学文化在全国数学中考中的渗透情况。首先,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了解数学文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从中确定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并构建数学文化中考试题的文本分析框
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数学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而逻辑推理能力对于学生数学学习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文献阅读法,了解并定义逻辑推理的内涵为:指从一些已知的既定事实和数学概念出发,对数学对象(数学概念、性质、公式、规律等)进行逻辑性思考(观察、实验、类比、归纳、演绎、总结),进而推出一个命题的过程。通过问卷抽样调查法,分别对约500名不同年级、性别、地域、成绩的初中生以及约30名不同教
“修旧如旧”的概念最初起源于“整旧如旧”的概念。“整旧如旧”无疑是我国建筑遗产保护与整修近几十年来最常用的概念之一。济南朱家峪村被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是山东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古村落,有着明显的齐鲁地区建筑风格和乡土文化。但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济南朱家峪传统村落也在发生着令人忧虑的变化。本着为更好地保护济南朱家峪的传统村落,并合理利用,本文从
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植被的减少、人均淡水拥有量严重不足、城市排水设施落后、雨水灾害频发,城市水生态系统出现了危机,使得生态治水的“海绵城市”理念呼之欲出,以保护水系为基本原则,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但“海绵城市”在现阶段建设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需要探究的问题,如,工程技术的比重过大,忽略了人文艺术的特征,本文基于“海绵城市”从环境艺术的角度,对湖北省奥体中心综合馆进行设计,经过理论与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