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复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小鼠实验动物模型,观察参苓健脾胃颗粒干预后,小鼠血清LEP、肝脏FFA和UCP-2及UCP-2 mRNA表达的变化情况,初步探讨参苓健脾胃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昆明种小鼠190只,体重在18~22g,SPF级。正常喂养一周小鼠后,将实验小鼠随机进行分组,共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用普通饲料喂养的50只小鼠),模型组(用高脂饲料喂养的50只小鼠),参苓健脾胃颗粒低、中、高剂量组(用高脂饲料喂养,其中每组各30只小鼠)。第7周开始,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采用生理盐水灌胃,其余各组给予参苓健脾胃颗粒进行灌胃(每组小鼠各30只),低剂量组给予1.3g/kg进行灌胃,中剂量组给予2.6g/kg进行灌胃,高剂量组给予5.2g/kg进行灌胃,每天灌喂一次。分别于第4、6、8、10、12周末5个时间点对小鼠进行取材,测定肝指数,HE染色观察肝组织脂肪病变程度,采用比色法测定肝功(ALT、AST),COD-PAP法测定血脂(TC、TG),比色法测定肝组织FFA,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LEP,实时荧光定量法(realtime-PCR)测定肝组织UCP-2 mRNA相对表达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测定肝组织中UCP-2的相对表达。【结果】1.光镜下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4周末肝细胞中可见少量细小的脂滴空泡;6周末,超过1/3的肝细胞出现脂滴空泡;8周末可见脂滴空泡增多,相互融合将细胞核挤向细胞膜侧;10周末可见大量肝细胞脂滴沉积,胞浆疏松化,甚至可见气球样变;12周末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加重,可见少数肝细胞发生坏死,伴有炎细胞浸润。参苓健脾胃颗粒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用药组8周末、10周末、12周末肝细胞脂肪变性、胞浆疏松化及坏死程度均有多降低,以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2.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4周末、6周末肝指数、血脂(TC、TG)、肝功(ALT、AST)均升高,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苓健脾胃颗粒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用药组8周末、10周末、12周末肝指数、血脂(TC、TG)、肝功(ALT、AST)均下降,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4周末、6周末血清LEP均升高,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苓健脾胃颗粒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用药组8周末、10周末、12周末血清LEP均降低,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4周末、6周末肝组织FFA均升高,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苓健脾胃颗粒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用药组8周末、10周末、12周末肝组织FFA均降低,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4周末、6周末肝组织UCP-2及UCP-2 mRNA相对表达量均升高,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苓健脾胃颗粒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用药组8周末、10周末、12周末肝组织UCP-2及UCP-2 mRNA相对表达量均降低,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参苓健脾胃颗粒可降低ALT、AST、TC、TG水平,对肝组织有保护作用。2.参苓健脾胃颗粒治疗NAFLD小鼠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小鼠血清LEP和肝组织FFA含量,抑制UCP-2和UCP-2 mRNA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