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腧穴的特异性和针灸治病机理的研究是近年来针灸学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问题,而腧穴的针刺效应特异性是人们在长期的针灸临床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目前,针灸治疗疾病的临床疗效已得到了WHO的肯定,为了证实腧穴的这种特异性,并探索针灸治病获效途径,国内外研究人员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腧穴对有效病证的刺激效应特异性以及其获效机理,我们以针刺十二经原穴对低血压大鼠模型血压和对部分血管活性物质含量影响为切入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探寻客观证据,为明确腧穴的针刺效应特异性提供实验依据。研究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十二经原穴和非穴对低血压大鼠模型血压的影响来研究腧穴的刺激效应特异性,并通过检测升压效应最优组别大鼠外周血清中NO含量、NOS活力以及胸主动脉壁ET-1蛋白表达,初步探讨针刺升压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SPF级,体重180~220g,共140只,按原始血压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其中空白组6只,造模组134只。造模组给予复方双嗪利血平片混悬液灌胃(8ml/Kg),早晚各1次,灌胃2周后血压低于80mmHg者视为模型复制成功。成功动物模型按模型血压随机分为神门组、大陵组、合谷组、阳池组、腕骨组、太渊组、太白组、京骨组、太溪组、冲阳组、太冲组、丘墟组、模型组以及非穴组,每组6只。空白组和模型组不做任何干预,十二经原穴组及非穴组大鼠给予针刺干预,穴位均取双侧,进针后连续刺激5分钟。每天针刺后每只大鼠测量尾动脉血压5次,取其平均值,实验结束后检测升压效应最优组别大鼠外周血清NO含量、NOS活力以及胸主动脉壁ET-1蛋白表达。所有数据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十二经原穴组和非穴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针刺具有升压效应;十二经原穴组与非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原穴具有针刺升压效应的特异性;十二经原穴中,神门、大陵、合谷、阳池穴的升压效应最优,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四穴的升压效应相当;太渊、太冲穴升压效应次之,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太渊、太冲穴升压效应程度基本相同;再次为腕骨、太白、太溪穴,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穴对低血压的血压影响在同一水平上;升压效应最差的依次为京骨、沖阳、丘墟穴,组间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2.神门、大陵、合谷、阳池组外周血清中NO含量、NOS活力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与非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原穴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神门组胸主动脉壁ET-1蛋白表达较模型组增加,且阳性反应强(P<0.05)。结论1.十二经原穴的升压效应具有腧穴特异性;其中神门、大陵、合谷、阳池穴的升压效应最优;太渊、太沖穴次之;再次为腕骨、太白、太溪穴;最后依次为京骨、沖阳、丘墟穴。2.针刺对低血压大鼠模型NO/NOS系统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通过降低外周血清中NO含量以及NOS活力,从而减轻NO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舒张作用,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这可能是针刺十二经原穴升压效应获效的机制之一。3.针刺神门穴的升压效应可能与增加胸主动脉壁ET-1蛋白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