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当今人类被众多复杂的心身类疾病所困扰,社会心理因素在该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现代医学多用应激理论来阐述心理刺激与疾病的关系。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到应激源刺激后所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学反应。对于短暂、温和、可控的应激,机体能够自行恢复正常;但如果应激源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则会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在应激反应众多的生物学变化中,糖皮质激素(GCs)及其受体糖皮质激素受体(GR)、盐皮质激素受体(MR)起着核心作用,主导应激损伤,调控应激的起始与终止;此外,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水平也与之密切相关。心理应激已被证实是心身类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也是其病理过程之一。对于该类疾病的治疗,除了针对症状治疗外,研究者们越来越多地将目光转向致病的共同因素——心理应激。“情志”是中医学对人所有心理活动的统称,是人接受内外界刺激之后,生理、心理综合反应的高度概括。情志致病理论历史悠久,是中医学最具特色的理法方药体系之一。祖国医学对情志致病有完整的认识和卓有成效的治疗体系,认为以肝为要,以疏肝解郁为治疗大法。四逆散出自《伤寒论》,是疏肝解郁的代表方,现代临床文献报导四逆散所治疾病与情志密切相关。这里提示我们:当四逆散作为基本方治疗这些疾病时,或许是通过缓解心理应激反应而达到治疗目的。因此本研究探索四逆散对心理应激反应的干预效应及作用机制,以及与应激关系最为密切的抗抑郁、抗焦虑样作用。方法为使应激源更加贴近人类的社会心理应激,在这里,我们利用大鼠高台应激建立了急性应激模型。高台应激属于不可逃避应激,相比起其他造成动物躯体痛苦的应激模型,更加接近人类心理应激。其次,我们引入了树鼩动物模型。树鼩作为一种新型实验动物,在生理节律、脑部构造、基因同源性等多个方面比啮齿类动物更接近人类,是灵长类的近亲,加之对应激极度敏感,非常适合作为慢性社会心理应激模式动物。在研究药物的选择上,我们采用了本实验组和合作实验组专利四逆散活性成分。中药属于多组分复杂体系,目前中药复方质量的不稳定成为阻碍药效一致性的关键因素。具有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可重复性的药物是进一步药效机制深入研究的基本前提。四逆散活性成分具有稳定的制备方法和较为明确的化学成分分析,有利于实验的稳定性。至此,本课题分别从急性应激和慢性应激两个方面,利用大鼠急性高台应激模型和树鼩慢性社会竞争失败应激模型,围绕应激核心激素GCs及其受体,结合单胺类神经递质,探讨四逆散活性部位对急、慢性应激的干预效应和相关机制,并以抑郁、焦虑两个典型应激相关疾病为例,评价其抗抑郁、抗焦虑样作用,以期确切阐述四逆散疏肝解郁的作用机理。结果1.四逆散活性部位的制备与质量控制以及其他研究技术方法的建立依据已有专利在中试生产规模制备四逆散活性部位,并进行质量控制。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测量脑组织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方法学。2.四逆散活性部位对大鼠急性高台应激模型的干预作用及机制建立大鼠高台应激模型,大鼠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清皮质酮(CORT)含量上升。提前单次给予四逆散活性部位(1,2或4g/Kg)能够扭转大鼠急性高台应激后升高的ACTH、血清CORT,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并且能够升高应激后的海马GRmRNA水平,逆转海马MRmRNA/GRmRNA比例,升高海马5-羟色胺1a受体(5-HT1aR) mRNA水平,可能为其抗应激的机制之一。3.四逆散活性部位对人MCF7细胞GR及HEK293细胞MR报告基因表达的影响为了更进一步探索四逆散活性部位对GR、MR的影响,分别利用人MCF7细胞GR及HEK293细胞MR报告基因系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四逆散活性部位能够抑制地塞米松诱导的GR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表达,而地塞米松为应激激素糖皮质激素类似物,因而此干预作用可能是其减少应激伤害的机制之一。4.四逆散活性部位对树鼩慢性社会竞争失败应激模型的干预作用及机制建立树鼩慢性社会竞争失败应激模型,从属树鼩经历5周的慢性社会竞争失败应激,相对于空白对照树鼩,表现出体重丧失和自主活动减少,并且尿液及血清皮质醇(COR)出现明显升高,提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活化。在给予4周的四逆散活性部位(3.6g/Kg/d)与阳性药氟西汀(15mg/Kg/d)治疗后,能够在一定程度缓解体重下降,降低尿液及血清COR,对自主活动无明显影响。另外能够升高海马的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但对不同脑区的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及其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IAA)无明显影响。5.四逆散活性部位的抗抑郁样、抗焦虑样作用利用大鼠强迫游泳、敞箱以及小鼠明暗箱的经典实验,确证四逆散活性部位具有抗抑郁样和抗焦虑样双重作用,效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综上,四逆散活性成分具有明确的抗急、慢性应激效应,是其疏肝解郁功效的药效基础,机制与调控GR、MR、5-HT1aR以及NE有关。这同时是其抗抑郁样、抗焦虑样作用的机制之一。